首页成语词典地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地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gāng cháng sǎo dì纲常扫地纲常:三纲五常;扫地:比喻破坏无余。指纲纪、人伦等封建伦理道德破坏无余。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7回:“史臣有《仇牧赞》云:‘世降道斁,纲常扫地。堂帘不隔,君臣交戏。’”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宋 苏舜钦《答韩持国书》:“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bì shí dì jiè俛拾地芥比喻极易获得。
wàn zhàng gāo lóu cóng dì qǐ万丈高楼从地起比喻凡事要从打基础做起。沈从文《新与旧》:“‘万丈高楼从地起’,同队人也觉得这家伙将来不可小觑。”
yī kuài shí tóu luò dì一块石头落地比喻放了心,再没有顾虑。
yī kuài shí tou luò le dì一块石头落了地比喻放下了心。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次后忽然宝玉去了,他两个又是那个光景儿,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越发一块石头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无别意了。”
tiān gāo dì hòu天高地厚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诗经 小雅 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脊。”
zhì dì yǒu shēng掷地有声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guǎng kuò tiān dì广阔天地指可以发挥作用做出成就的广大领域毛泽东《<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按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hūn tiān àn dì昏天暗地见“昏天黑地”。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三卷:“鬼帅再变五色云雾,昏天暗地。”
huà dì wéi láo,yì bù rù画地为牢,议不入议:议论。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牢狱,人们议论着不敢进入。形容狱吏的凶残暴虐。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shàng wú piàn wǎ zhē shēn,xià wú lì zhuī zhī dì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清·张南庄《何典》第九回:“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卖来喂了指头,弄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仍缩在娘身边。”
zhì yú sǐ dì置于死地置:安放;死地:无处可走的地方。把对方置于灭亡的境地。比喻彻底击败对方。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jué dì tiān tōng绝地天通绝:断绝。断绝天神降落地上,地神升到天上。指使天地各得其所,人于其间建立固定的秩序纪纲。《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shàng zhī tiān wén,xià zhī dì l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晓得,知道。形容学问渊博,无所不至。《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
rén dì liǎng shēng人地两生初到一地对当地的人与环境、习俗等不熟悉。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20章:“你到你新的工作岗位上去,人地两生,谈何容易,这不就是困难吗?”
bù mù zhī dì不牧之地牧:放牧牲畜。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汉 桓宽《盐铁论 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chā zhēn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tiān dì jīng wěi天地经纬指天地间理所应当、无可非议的道理。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mán tiān mán dì瞒天瞒地指瞒上欺下。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你便休得要瞒天瞒地,你则会帐房里闲坐的,咱可便委其实。”
háo tiān kòu dì号天叩地号:大叫;叩:敲击。大声呼天,以头撞地。形容极度悲痛。
tiān jīng dì wěi天经地纬①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指天地间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道理。②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tiān hūn dì àn天昏地暗天色昏黄不清;大地黑暗不明。多指云雾遮蔽日月或风沙漫天的景象。昏:昏暗。唐 韩愈《龙移》:“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
jìn dì zhǔ zhī yì尽地主之谊地主:当地的主人;谊:通“义”。尽本地主人应尽的义务,指招待外地来客。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
tiān chā dì bié天差地别形容差别很大,相差甚远。
zhē dì gài tiān遮地盖天同“遮天盖地”。李季《五月端阳·打横山》:“大小据点一扫光,红军和赤卫军遮地盖天。”
shí bā céng dì yù十八层地狱层:重。地狱: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死后进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比喻悲惨的报应。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我赖了你的,我堕十八层地狱。”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lì dì shū chú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宋史·吴时传》:“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成,两学目之曰立地书橱。”
gē dì chēng chén割地称臣割让土地,臣服于对方。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若放我南归,愿为金邦细作,饶幸一朝得志,必当主持和议,使南朝割地称臣。”
hū tiān kòu dì呼天叩地见“呼天抢地”。《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今张浩忽背前约,使妾呼天叩地,无所告投。”
píng dì shēng bō平地生波平地:平坦的地。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回:“还不肯放松一步,必欲剪草除根,听信那娼妇平地生波。”
tiān xuán dì zhuàn天旋地转指天地转动。比喻时事变迁。也形容人头晕眼花的感觉。唐 元稹《望云雅马歌》:“天旋地转日再中,天子却坐明光宫。”
tiān jīng dì yì天经地义经:道;原则;义:正理。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比喻理所当然;不可置疑。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shàng tiān wú lù,rù dì wú mén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法眼宗 西余体柔禅师》:“进前即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tiān zāi dì yāo天灾地妖自然界发生的灾害怪异。《孔子家语·五仪》:“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
yī xí zhī dì一席之地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旧唐书 后妃传上》:“妇人智识不远,有忤盛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京戮,安忍取辱于外哉!”
wěi dì jīng tiān纬地经天纬:丝织品的横线;经:丝织品的直线。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经营天下,治理国政。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13回:“霍武道:‘白先生才学自然纬地经天。’”
dì chǒu dé qí地丑德齐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dì dì dào dào地地道道真正的,够标准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9章:“这是地地道道的高增福——不声不响,心里打着主意。”
pǔ tiān zā dì普天匝地满天遍地,普天下。元·耶律楚材《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诗:“百尺竿头更移步,普天匝地生清风。”
fān tiān zuò dì翻天作地犹言翻天覆地。形容闹得很凶。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李雄见打得这般光景,暴躁如雷,翻天作地,闹将起来。”
xià lín wú dì下临无地临:居高处朝向低处。从高往下看,望不见底。形容地势极其陡峭。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lì zú zhī dì立足之地立足:站住脚。能够站得住脚的地方。比喻存身的处所。清 湘灵子《轩亭冤》:“你们这班狂妄之徒,还有立足之地么?”
yī tiān yī dì一天一地①指天和地。②形容到处都是。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四回:“又兼狄家的觅汉伙伴不曾分得银钱的,心里气他不过,到处去彰扬,不止他本村扬说的一天一地,就是邻庄外县,都当了一件异事传说。”
féi tián wò dì肥田沃地肥沃的土地。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
zhèn tiān hài dì震天骇地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晋书·孙楚传》:“烟尘俱起,震天骇地。”
zì liú dì自留地在实行农业集体化以后留给农民个人经营的少量土地。比喻自己的私人空间。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5)社员的自留地应有多少;(6)社员的成份问题;等等。”
jú dì kòu tiān局地扣天见“局天扣地”。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纂熧礼启》:“局地扣天,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xiè tiān xiè dì谢天谢地迷信说法;天地神灵主宰着人的一切活动。因此;办事顺利应感谢天地的保佑。后广泛用来表示顺利达到目的或克服了困难时的庆幸或满意的心情。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方才听得棺中有声响,想古人中多有还魂之事,望你复活,所以用斧开棺,谢天谢地,果然重生。”
lì dì shēng gēn立地生根比喻过于性急,立刻就要办好事情。
qióng tiān jí dì穷天极地比喻极边远之处。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元之盛时,外夷朝贡者千余国,可谓穷天极地,罔不宾服。”
yǐ zhuī cì dì以锥刺地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huā tiān jǐn dì花天锦地形容繁华热闹。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行至长安,果然是花天锦地,比新丰市又不相同。”
tiān huāng dì lǎo天荒地老指经历的时间极久。唐 李贺《致酒行》:“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yán miàn sǎo dì颜面扫地比喻面子丧失干净。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戴过一次高帽子的,从此颜面扫地,做不起人。”
qī tiān kuāng dì欺天诳地欺骗天地神明。形容极其欺诈之能事。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这等穷儿乍富,瞒心昧己,欺天诳地,只要损别人,安自己。”
huà dì wéi yù画地为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同“画地为牢”。《汉书 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xiān tiān pū dì掀天扑地掀起天,扑打地。比喻专权跋扈,气焰嚣张。宋·陈亮《与章德茂侍郎》:“老秦掀天扑地,只享十六年之安。”
yuè dì yún jiē月地云阶指天上。也比喻景物美好的境界。唐 牛僧儒《周秦行纪》诗:“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
jiǔ tiān jiǔ dì九天九地原指天上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后比喻两者相差极远。《孙子 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
yòng wǔ zhī dì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晋书 姚襄载记》:“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
zhèn tiān dòng dì震天动地震动了天地。形容声势浩大。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河水》:“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zhèn tiān hàn dì震天撼地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刘流《烈火金刚》第24回:“这时人群中爆发出震天撼地的声浪:‘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guī tiān jǔ dì规天矩地①规,为圆,象征天;矩,为方,象征地。②泛指效法天地。《文选·张衡〈东京赋〉》:“乃营三宫,布教颁常。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规天矩地,授时顺乡。”薛综注:“谓宫室之饰,贺者像天,方者则地也。”
jí tiān jì dì极天际地形容十分高大。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8回:“颂魏公曹操功德‘极天际地,伊周莫及,宜进爵为王’。”
wǔ tǐ tóu dì五体投地五体:头和四肢;投地:着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最恭敬的一种致敬仪式。后比喻心悦诚服或敬佩到了极点。《梁书 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hǎi hán dì fù海涵地负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宋·陈亮《笏记》:“皇帝陛下,日照天临,海涵地负。”清·王韬《重刻〈曾文正公文集〉叙》:“公具海涵地负之才,出其余力为词章,已足以弁冕群贤,推倒一世。”
rú rù wú rén zhī dì如入无人之地像到了没有人的地方。形容作战勇敢,无人敢阻挡。明·归有光《备倭事略》:“彼狃于数胜,谓我不能军,往事如入无人之地;出其不意,可以得志。”
zuò dì fēn zāng坐地分赃赃:赃物。就地瓜分赃物。头目坐地分取赃物。《品花宝鉴》第23回:“他便坐地分赃,是要陋规的。”
gōng jūn tiān dì功均天地均:同。功绩与天地等同。形容功劳极大。南朝·梁·陆倕《石阙铭》:“功均天地,明并日月。”
fān tiān cù dì翻天蹙地翻:反转;蹙:同“蹴”,踢,踩。形容迅猛势盛。唐·独孤及《招北客文》:“五月之间,白帝之下,洪涛塞峡,不见滟滪,翻天蹙地,霆吼雷怒。”
gé tiān chè dì格天彻地格:感通;彻:贯通,深透。感天动地。清·冒襄《影梅庵忆语》:“此种精诚,格天彻地,呕血剖心,能与龙比并忠,曾闵齐孝。”
tiān bēng dì xiàn天崩地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同“天崩地坼”。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里远近,石炮落处,天崩地陷,山倒石裂。”
tiān chéng dì píng天成地平成:成功;平:治平。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尚书 大禹谟》:“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工。\'《左传 文公十八年》:“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
píng dì fēng bō平地风波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唐 刘禹锡《竹枝词》:“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guā dì pí刮地皮比喻贪官污吏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的财产。《新唐书·程日华传》:“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dì死无葬身之地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天那,可怜害俺一家,死无葬身之地也。”
jīng tiān dì,qì guǐ shén惊天地,泣鬼神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清 汪琬《烈妇周氏墓表》:“然则匹妇虽微,及其精诚所激,往往动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yī shí bā céng dì yù一十八层地狱佛教指极恶众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级。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huà dì zuò yù画地作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同“画地为牢”。汉 刘向《说苑 贵德》:“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 路温舒传》引作“画地为狱”。
tiān qí dì guài天奇地怪怪:奇异。指天地间非常奇怪的事情。宋·周密《齐东野语·黄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数,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dì guǎng rén xī地广人稀地域广阔;人烟稀少。东汉 班固《汉书 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hán xiào rù dì含笑入地面带笑容而死。犹言死而无憾。《后汉书·韩韶传》:“韶曰:‘长活沟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
tiān zhī dì zhī,nǐ zhī wǒ zhī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地间只有你我两人才知道这个秘密,不能对别人说。明·无名氏《女姑姑》第二折:“你又青春,我又年少,则除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咱两个好歹要成了这亲事罢。”
dì lǎo tiān huāng地老天荒指经历的时间极久。元 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诗吟的神嚎鬼哭,文惊的地老天荒。”
rén bù wèi jǐ,tiān zhū dì mi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旧时指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
xí dì ér zuò席地而坐席:坐席。原指把坐席铺在地上坐。现多指坐在地面上。《旧五代史 李茂贞传》:“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
hū tiān huàn dì呼天唤地哭天叫地,形容极为痛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回来说,汤富海在屋子里呼天唤地叫痛。”
tiān yáo dì yuǎn天遥地远形容极其高远。宋·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zhǐ tiān huà dì指天画地本指道教画符。汉 应劭《风俗通 皇霸》:“指天画地,神仙潜通。”
píng dì fēng léi平地风雷犹言平地一声雷。元·汤式《南吕一枝花·言志》:“若说道董仲舒入朝,公孙弘见招,看平地风雷奋头角。”
dà dì huí chūn大地回春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2回:“阴历初三立春,当时有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之义。”
tiān cuī dì tā天摧地塌摧:毁坏,犹如天塌地陷。比喻重大事变。元·关汉卿《拜月亭》楔子:“你直待白骨中原如卧麻。虽是这战伐,负着个天摧地塌,是必想着俺子母每早来家。”
rì yuè jīng tiān,hé hǎi dài dì日月经天,河海带地日月天天经过天空,江河天天流经大地。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dì xià xiū wén地下修文旧指有才文人早死。《太平御览》卷八八引王隐《晋书》:“韶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颜渊、卜商今见在为修文郎。”
fù dì fān tiān覆地翻天指发生极大的事。也比喻亡国。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哎哟,叫一声覆地翻天。”
tiān zhū dì miè天诛地灭指为天地所不容而丧命。多用作赌咒语。诛:杀死。宋 朱晖《绝倒录》:“不使丁香、木香合,则天诛地灭。”
dì guǎng rén zhòng地广人众指土地广阔,人民众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虽然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虽然是一个地广人众、历史悠久而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遗产的国家。”
yì dì jiē rán易地皆然易:更换;皆然:都一样。改换到别人的环境,也会像别人那样看待问题。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yī niú míng dì一牛鸣地见“一牛吼地”。清·钱谦益《山庄八景诗·锦峰晴晓》序:“其旁有锦峰书院,去山庄一牛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