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én qīng gǔ xiù神清骨秀 | 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朗,气质秀美。 | 明·陆采《明珠记·买药》:“我见你神清骨秀飘萧,你是神仙,休得假推掉。” |
gǔ ròu sī qíng骨肉私情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关系。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尽骨肉私情,共享天伦之乐事。” |
kè gǔ xiāng sī刻骨相思 |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 五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二》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kè gǔ lòu xīn刻骨镂心 |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 孙犁《秀露集 戏的梦》:“我见到和听到的,亲身体验到的,甚至刻骨镂心的,是另一种现实,另一种生活。” |
guā gǔ chōu jīn刮骨抽筋 | 喻极力搜刮、榨取民财。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四:“清室二百七十余年间的统治在官场中已经凝集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贪婪恶习。一般的官府均以贪赃枉法为能,在上的鬻爵收贿,在下的刮骨抽筋。‘官官相卫’,让你受苦的民间硬是呼天无路,吁地无门。” |
kè jī kè gǔ刻肌刻骨 | 形容感受极深刻。 | 三国 魏 曹植《上责躬诗表》:“刻肌刻骨,迫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
tòng zhī rù gǔ痛之入骨 | 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 《全相平话·七国春秋》:“齐为无道,以害先王,寡人统位,痛之入骨。” |
jīn dān huàn gǔ金丹换骨 | 喻诗人创作进入了造诣极深的顿悟境界。 | 宋·陆游《夜吟》诗:“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钱仲联校注:“金丹换骨云者,盖以喻学诗工夫由渐修而入顿悟之境界。” |
yù gǔ bīng jī玉骨冰肌 | 形容女子苗条的身段和洁白光润的肌肤。 | 宋·杨无咎《柳梢青》词:“玉骨冰肌,为谁偏好,特地相宜,一段风流。” |
tòng xīn rù gǔ痛心入骨 | 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谭传》:“是以智达之士,莫不痛心入骨,伤时人不能相忍也。” |
āi huǐ gǔ lì哀毁骨立 | 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头架子。指因丧亲极度悲哀;瘦得只剩下骨架。形容守孝期间悲痛尽礼。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
kū gǔ zhī yú枯骨之余 | 枯骨:白骨,引申为死人。比喻垂死的人。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四卷:“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 |
míng xīn kè gǔ铭心刻骨 | 铭、刻:在器物上刻出字迹。刻写在心上骨上。 | 明 李开先《林冲宝剑记》:“恩同海岳,铭心刻骨难忘。” |
cì xīn qiē gǔ刺心切骨 | 见“刺心刻骨”。 | 明·于晃《乞恩疏》:“古今人臣于忠,未有如臣父之惨烈也。臣之痛愤,刺心切骨,何时可已!” |
cì gǔ xuán liáng刺骨悬梁 | 悬梁:以绳子系头挂在屋梁上。形容刻苦学习。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可怜刺骨悬梁志,险作离乡背井魂。” |
shēng sǐ ròu gǔ生死肉骨 | 生、肉:用作动词。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
jìn gǔ fēng jī劲骨丰肌 | 劲:强有力;丰:丰满美好。形容书法笔势有力而丰润。 | 唐·张怀雚《书断》:“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 |
gǔ huà fēng chéng骨化风成 | 谓人的性情气质受感染而变化,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 | 明·方孝孺《俞先生墓表》:“元既有江南,以豪侈粗戾,变礼文之俗,专数十年,薰渍狃狎,骨化风成,而宋之遗习,消灭尽矣。” |
máo gǔ sǒng rán毛骨竦然 | 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 清 李渔《比目鱼 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 |
chuī gǔ cuàn hái炊骨爨骸 | 指军队没有粮食,只好拿人马的骨骸来做饭。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鹄形菜色皆穷民饥饿之形;炊骨爨骸谓军中乏粮之惨。” |
gāng jīng tiě gǔ钢筋铁骨 | 筋骨象钢铁打铸的一般。形容身体健壮有力或意志坚强不屈。 | 曹禺《半日的“旅行”》:“在一间放着垫子和各种各样举重器械的房间里,我遇见了一群钢筋铁骨的青年。” |
jiān gāo chuī gǔ煎膏炊骨 | 煎:一种烹饪方法;膏:油脂;炊:烧火做饭。煎油脂,烧骨头。比喻残酷压榨。 | 明·无名氏《鸣凤记·鄢赵争宠》:“监司昨日兴常例,煎膏炊骨民无计。” |
hán qì cì gǔ寒气刺骨 | 冷得几乎失去知觉,感到特别冷。 | 曲波《林海雪原》:“一个寒气刺骨的早上,小分队到达九龙汇。” |
jī huǐ xiāo gǔ积毁销骨 | 积毁:不止一次的毁谤;销:熔化。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比喻毁谤中伤的可怕。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zhuó gǔ fán tāi浊骨凡胎 | 凡人的重浊躯体。指尘世之人。 | 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休道是浊骨凡胎,便是释迦佛也恼下莲台。” |
qiān lǐ jùn gǔ千里骏骨 | 比喻贤才。 | 明·李贽《复梅客生》:“若计此时有具眼人能破格欲求千里骏骨,难矣!” |
jiàn gǔ tou贱骨头 | 指不自尊、不知羞耻或不知好歹的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人太生娇俏了,可知心就嫉妒。凤丫头倒好意待他,他倒这样争锋吃醋的。可是个贱骨头。” |
yuàn rù gǔ suǐ怨入骨髓 | 恨到骨头里。形容怨恨到极点。 | 《史记·秦本纪》:“文公夫人,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妇,令我君得自愉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 |
gǔ ruǎn jīn sū骨软筋酥 | 形容全身乏力,肢体瘫软的样子。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1回:“这些家人听了这话,越发吓得骨软筋酥,连跑也跑不动了。” |
shén zhàn gǔ hán神湛骨寒 | 形容危惧。 |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后》:“门在山坳间,不甚轩豁,而森碧上交,清流出其下,不觉神湛骨寒!” |
gǔ huà xíng xiāo骨化形销 | 谓死亡。 | 唐·元稹《莺莺传》:“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
shòu gǔ líng dīng瘦骨零丁 | 形容人瘦弱孤单的样子。 | 《中国民间故事选·老爷和奴才》:“牧人看见奶牛瘦骨零丁的样子,很生气。” |
cì xīn kè gǔ刺心刻骨 | ①谓感念至深。②亦作“刺心切骨”。内心极其悲愤。 | 清·陈确《答恽促升书》:“遵教及此,直是刺心刻骨,弟诚多言矣。” |
gǔ ròu wèi hán骨肉未寒 | 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刚死不久。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4回:“中年丧妻,大不幸也。骨肉未寒,安忍便议亲。” |
huàn gǔ tuō tāi换骨脱胎 |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 金 侯善渊《杨柳枝 丱岁飘蓬住远山》词:“换骨脱胎归旧路,返童颜。” |
xíng shī zǒu gǔ行尸走骨 | 见“行尸走肉”。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0卷:“枯木不复生,其牙叶纵遇阳和之春,长为阴冥下鬼,毕于朽腐,可谓愍嗟,虽位极人臣,皆行尸走骨矣。” |
yǐ gǔ qù yǐ以骨去蚁 | 见“以肉去蚁”。 | 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下》:“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
gǔ ròu tuán yuán骨肉团圆 | 骨肉: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指亲人离而复聚。 |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待他长大成人后,须教骨肉再团圆。” |
mǎ yǐ kěn gú tou蚂蚁啃骨头 | 比喻一点一点地苦干以完成一项很大的任务。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2章:“当你看见他们像蚂蚁啃骨头似的,把一座座大山啃掉。” |
xī gǔ ér chuī析骨而炊 | 同“析骸以爨”。指被围日久,粮尽柴绝的困境。亦以形容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 | 《史记 宋微子世家》:“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
tiě gǔ zhēng zhēng铁骨铮铮 | 指人有骨气,刚正坚贞。 |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15章:“夕阳照红了铁骨铮铮的老人。” |
xuán tóu cì gǔ悬头刺骨 | 悬:吊挂。把头挂在屋梁上面,用锥刺自己的大腿骨。形容刻苦学习。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龙泉记·家庭训子>》:“词翰积如丘,要精通,须苦求,悬头刺骨非虚谬。” |
zhòng máo fēi gǔ众毛飞骨 | 指众多轻物能掀起重物。 | 唐 李白《雪谗诗赠友人》:“群轻折轴,下沉黄泉;众毛飞骨,上凌青天。” |
qǐ sǐ rén,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 | 《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fěn gǔ suì shēn粉骨碎身 | 指身躯粉碎,牺牲生命。 | 唐 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兰孙道:‘相公、夫人正是重生父母,虽粉骨碎身,无可报答。’” |
hè gǔ jī fū鹤骨鸡肤 | 伶仃瘦骨,多皱的皮肤。形容年老。 | 宋·王炎《病中书怀》诗:“鹤骨鸡肤不耐寒,那堪癣疥更斑烂。” |
xuě tāi méi gǔ雪胎梅骨 | 喻高洁。 | 清·李渔《怜香伴·香咏》:“小姐这等诗真有雪胎梅骨,冷韵幽香。” |
kè gǔ míng xīn刻骨铭心 | 刻:刻划;铭:在金属上刻写。刻在骨头上;铭刻在心灵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 |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
gǔ hán máo shù骨寒毛竖 | 形容十分害怕。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谓骨寒毛竖也。” |
shēn rù gǔ suǐ深入骨髓 | 形容达到极深极重的程度。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回:“高太尉着令医人治疗,见丘岳重伤,恨梁山泊深入骨髓。” |
nú yán mèi gǔ奴颜媚骨 | 奴颜:奴才的面孔;媚:献媚。一张奴才的面孔;一副献媚的骨头。形容奴气十足低三下四地讨好别人的丑态。 | 耿可贵《孙中山与宋庆龄》第七场:“莲妹,请去传我的话:宋庆龄不愿见到奴颜媚骨之徒。” |
nián pí dài gǔ黏皮带骨 | 比喻拖沓,不洒脱。 | 宋·黄庭坚《钟离跋尾》:“此来更自知所作韵俗,下笔不浏离,如禅家黏皮带骨语。” |
guā gǔ xī suǐ刮骨吸髓 | 刮开骨头来吸骨髓。比喻剥削压迫极其残酷。 | |
gōng chéng gǔ kū功成骨枯 | 语本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后以“功成骨枯”喻为了一己私利,让其它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 | 语出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xíng kuā gǔ jiā形夸骨佳 | 夸:通“姱”,美好;佳:美好。形容女子身形柔弱,体形优美。 |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悦者,西施、阳文也。” |
fén gǔ yáng huī焚骨扬灰 |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 | 《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
shí gǔ zài hóu食骨在喉 | 喉:喉咙。小骨头卡在喉咙之间。比喻心里有话,非说出来不可。 | 汉·许慎《说文解字》“鲠”段玉裁注:“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骾之臣。” |
lòu gǔ míng xīn镂骨铭心 |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 明 陆采《怀香记 夕阳亭议》:“真是镂骨铭心,没齿难泯。” |
ròu bó gǔ bìng肉薄骨并 | 肉和肉相迫,骨和骨相并。形容战斗的激烈。 | 《元史 郝经传》:“且鄂与汉阳分据大别,中挟巨浸,号为活城,肉薄骨并而拔之,则彼委破壁孤城而去。” |
qiāo gǔ xī suǐ敲骨吸髓 | 敲碎骨头吸取骨髓。禅字用语;意指为了求道而不惜自残身体。比喻极残酷的剥削。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济饥。” |
kè gǔ chóu hèn刻骨仇恨 | 永远记在心头的深仇大恨。 | 古华《芙蓉镇》第一章:“三面红旗底下还允许她摆米豆腐摊子嘛,哪来的刻骨仇恨?” |
qíng shēn gǔ ròu情深骨肉 | 骨肉:比喻至亲。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比亲人还要深厚。亦作“情逾骨肉”、“情愈骨肉”。 | 《周书·于谨传》:“夙蒙丞相殊眷,情深骨肉。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 |
gǔ ròu xiāng cán骨肉相残 | 比喻自相残杀。 | 《晋书 刘元海载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
zhǒng zhōng kū gǔ冢中枯骨 | 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
yǔn shēn mí gǔ陨身糜骨 | 犹言粉身碎骨。 | 宋·司马光《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德泽汪洋,天隆地厚,非臣陨身糜骨所能报称。” |
ǒu xīn lòu gǔ呕心镂骨 | 呕:吐。形容费尽心血,历尽艰辛。 | 清·袁枚《随园诗话》第一卷:“李义山《咏柳》云‘堤远意相随’之句,皆是呕心镂骨而成。” |
shòu gǔ lín lín瘦骨嶙嶙 | 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两只瘦骨嶙嶙的长手,亲昵昵地抚摸着站在她身前寸步不离娘的宝娃的头。” |
máo gǔ sǒng rán毛骨耸然 | 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武叠两个指头,说将出来。言无数句,使听者毛骨耸然。” |
bái gǔ zài ròu白骨再肉 | 白骨上再生出肉来。比喻起死回生。 | 唐 张文成《游仙窟》:“十娘怜悯客人,存其死命,可谓白骨再肉,枯树重花。 |
chái huǐ gǔ lì柴毁骨立 | 形容因居父母丧过度哀痛,身体受到摧残,消瘦憔悴的样子。 | 《北史·陈孝意传》:“在郡菜食斋居,朝夕哀临,每一发声,未尝不绝倒,柴毁骨立,见者哀之。” |
jiǔ gǔ yán jīn柳骨颜筋 | 唐·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后因以之称其书法的字体和法度。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 |
gǔ shòu rú chái骨瘦如柴 | 瘦得如同柴棒。形容非常消瘦。 | 宋 陆佃《埤雅 释兽》:“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细瘦,故谓之豺。” |
shēng sǐ gǔ ròu生死骨肉 | 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深厚。 | 唐·颜真卿《谢户部侍郎表》:“生死骨肉,受赐已深。” |
sǐ gǔ gèng ròu死骨更肉 | 犹起死回生。 | 唐·牛肃《吴保安传》:“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 |
hè gǔ sōng jīn鹤骨松筋 | 指修道者的形貌气质。 | 前蜀·贯休《遇道者》诗:“鹤骨松筋风貎殊,不言名姓绝荣枯。” |
kū gǔ shēng ròu枯骨生肉 | 犹言起死回生。 | 《隋书·于仲文传》:“伏愿垂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 |
niè xuè qìn gǔ啮血沁骨 | 形容极端诚信。 | 清·顾嗣立《元诗选·丁孝子鹤年》:“先是生母冯阻绝东村,病死……啮血沁骨,棺敛以葬。” |
chè xīn chè gǔ彻心彻骨 | 彻:通透,彻底。通心透骨。形容疼痛到了极点。 |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那兵士手脚被吊得彻心彻骨的痛,大声哀叫。” |
shòu gǔ líng dīng瘦骨伶仃 | 形容人或动物瘦得皮包骨的样子。亦作“瘦骨零丁”。 |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二六章:“这牢房比较大点、亮点,里面关着一个瘦骨伶仃的老头儿。” |
bìng gǔ zhī lí病骨支离 | 支离:残缺不全,引伸为憔悴、衰残瘦弱的样子。形容病中体瘦骨露,衰弱无力。 | 宋 陆游《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 |
qiān jīn mǎi gǔ千金买骨 | 花千金高价去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爱惜人才。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2回:“晚生下士,蒙老先生怜才心切,欲自愧怍,故得冒充名流,作千金买骨。” |
zuàn xīn cì gǔ钻心刺骨 | 钻入心里,侵入骨中。形容刺激极深。 | 清·李渔《比目鱼》第六回:“一到登场的时节,他把我认做真妻子,我把他认做真丈夫。没有一句话儿,不说得钻心刺骨。” |
kè gǔ bēng xīn刻骨崩心 | 谓仇恨极深。 | 《北史·隋越王侗传》:“朕所以刻骨崩心,饮胆尝血,瞻天视地,无处自容。” |
ào gǔ lín lín傲骨嶙嶙 | 傲骨:指高傲不屈的性格。嶙嶙:山崖突兀貌。比喻高傲不屈。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叶生》:“行踪落落,对影长愁;傲骨嶙嶙,搔头自爱。” |
fěn shēn huī gǔ粉身灰骨 | 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同“粉身碎骨”。 | 唐 张鷟《游仙窟》:“玉馔珍奇,非常厚重,粉身灰骨,不能酬谢。” |
hèn zhī rù gǔ恨之入骨 | 之:代词;指所恨对象。恨到骨头里去了。形容怀恨极深。 | 晋 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见侵者则恨之入骨,剧于血仇。” |
míng fū lòu gǔ铭肤镂骨 | 同“铭心镂骨”。 | 唐·令狐楚《代李仆射谢男赐绯鱼袋表》:“铭肤镂骨,不敢殒坠。” |
bái gǔ lù yě白骨露野 |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 三国 魏 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hè gǔ lóng jīn鹤骨龙筋 | 瘦挺虬曲貌。 | 宋·苏轼《孤山二咏·柏堂》:“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筋尚宛然。” |
shòu gǔ lín xún瘦骨嶙峋 | 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八章:“秀苇看见一个光着上身、瘦骨嶙峋的童工,提着一簸箕的泥灰,在一条悬空吊着的跳板上,吃力的走着。” |
gǔ ròu zhī qīn骨肉之亲 | 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亲:亲爱。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 | 闽剧《钗头凤》:“千不念万不念要念舅父,伊和娘亲姐弟骨肉之亲。” |
qǐ sǐ rén ér ròu bái gǔ起死人而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 | 《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qiāo gǔ qǔ suǐ敲骨取髓 | 敲碎骨头,取出骨髓。①禅宗用语,意指为了求道而不惜自残身体。②比喻残酷地剥削。亦作“敲骨吸髓”、“刮骨吸髓”、“敲脂吸髓”、“槌骨沥髓”、“吸髓吮脂”。 | |
hèn rù gǔ suí恨入骨髓 | 从骨髓里仇恨某人某事。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归,令我君得自快烹之。” |
xiǔ gǔ zhòng ròu朽骨重肉 | 比喻已经腐朽的东西得到了新生。 | 宋·苏辙《谢复官表》:“时雨既至,靡物不蒙,遂使死灰再然,朽骨重肉。” |
gǔ ròu xiāng lián骨肉相连 | 像骨头和肉一样互相连接着。比喻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 《北齐书 杨愔传》:“常山玉以砖叩头,进而言曰:‘臣与陛下骨肉相连。’” |
chuí gǔ lì suǐ槌骨沥髓 | 槌:同“捶”,敲打;沥:滴;髓:骨髓。敲碎骨头来吸骨髓。比喻剥削压迫极其残酷。 | 宋·陆九渊《与宋漕》:“贪吏并缘,侵欲无艺,槌骨沥髓,民不聊生。” |
zǒu gǔ xíng shī走骨行尸 | 行尸:会行走的尸体。比喻虽有形骸却没有灵魂,庸碌无能、毫无生气的人。 | 元·无名氏《柳梢青》词:“走骨行尸,贪财竞色,枉销年月。” |
gǔ ruǎn ròu sū骨软肉酥 | 见“骨软筋酥”。 | 《醒世姻缘传》第六一回:“只消‘心月狐’放一个屁,那‘井木犴’俯伏在地,骨软肉酥。” |
jī gǔ zhī chuáng鸡骨支床 | 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打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