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tóu shāo zì lǐng头稍自领 | 见“头梢自领”。 | 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二折:“老姑娘手把着头稍自领,索什么嘱咐叮咛。” |
wèi tóu wèi wěi畏头畏尾 | 畏:畏惧,害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除了朝廷治罪,没有砍头的,你不必畏头畏尾。” |
bù shì yuān jiā bù pèng tóu不是冤家不碰头 | 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 | 康濯《春种秋收》:“还是开春后第一回上坡里做活,就说巧不巧地闹了个‘不是冤家不碰头’啊!” |
bān qǐ shí tóu dǎ zì jǐ de jiǎo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 搬:移动。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我在1938年十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曾经说过:‘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就是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 |
bù shì yuān jiā bù jù tóu不是冤家不聚头 | 聚头:碰头。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 | 《京本通俗小说 西山一窟鬼》:“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 |
pò wū gēng zāo lián yè yǔ,lòu chuán yòu zāo dǎ tóu fēng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 | 打头风:逆风。比喻祸不单行,接连遭受意外打击。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祸从天降,灾向地上。恰似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 |
yuān gè yǒu tóu,zhai gè yǒu zhǔ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 比喻处理事情必寻负主要责任的人。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武松捋起双袖,握着尖刀,指何九叔道:‘小子粗疏,还晓得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你休惊怕,只要实说,对我一一说知武大死的缘故,便不干涉你!’” |
chǔ wěi wú tóu楚尾吴头 | 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 | 宋·朱熹《铅山立春》诗:“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 |
bǐ tóu shēng huā笔头生花 | 形容诗文写得绚丽多采,非常漂亮。亦作“笔底生花”、“笔下生花”。 |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
wō jiǎo yíng tóu蜗角蝇头 | 蜗角:蜗牛的触角;蝇头:苍蝇头。比喻获利甚微,不足挂齿。 | 《庄子 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xiǎo tóu xiǎo nǎo小头小脑 | 没有见识。 | 向春《煤城激浪》:“你他妈的属家雀的,小头小脑料不了大事。” |
yī shé liǎng tóu一蛇两头 | 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 唐·韩愈《永贞行》诗:“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 |
róng tóu guò shēn容头过身 | 只要头容得下,身子就过得去。比喻得过且过。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西羌传 东号子麻奴》:“今三郡未复,园陵单外,而公卿选懦,容头过身,张解设难。” |
féi tóu dà ěr肥头大耳 | 肥肥的头;硕大的耳。形容生活优裕;保养得好。旧时也指人长得福相。今多用于贬义。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看上去有七八岁光景,倒生的肥头大耳。” |
gān tóu rì jìn竿头日进 |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 清 无名氏《后会仙记》:“(青青柳)复吟云:‘学问无穷水接天,竿头日进古人言。’” |
péng tóu lì chǐ蓬头厉齿 | 形容头发蓬松,牙齿缺落,年高衰老的容态 | |
sān tóu liù miàn三头六面 | 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 清·李渔《风筝误·释疑》:“究竟不得明白,方才在这边三头六面,认将出来,方才晓得是这本新戏。” |
chǒu huà shuō zài qián tóu丑话说在前头 | 不中听的话先说出来以免发生矛盾。 | 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3章:“丑话说在前头,这件事谁的嘴里缺把门的,说了出去,后果只能自负。” |
féi tóu pàng ěr肥头胖耳 | 见“肥头大耳”。 | 《何典》第八回:“识宝太师的女儿,叫做畔方小姐,生得肥头胖耳,粗手大脚。” |
xīn tóu lù zhuàng心头鹿撞 | 见“心头撞鹿”。 | 《负曝闲谈》第九回:“不要说是看见了和尚头才担心事,就是看见了天生的禿子,也觉得心头小鹿撞个不住。” |
tóu zhuàng nán qiáng头撞南墙 | 撞:撞击。指认死理。 | 陆天明《省委书记》:“今天我们要眼睁睁地让马扬走了,总有一天会头撞南墙满世界去找后悔药吃。” |
lòu tóu lòu liǎn露头露脸 | 露:显露。具体显示出来,指在公开场合出现。 | |
tóu shàng zhuó tóu头上著头 | 犹言头上安头。比喻多余和重复。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云门山文偃禅师》:“诸和尚子,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著头。” |
suō tóu suō jǐng缩头缩颈 | 形容畏缩不前,或胆小不敢出头。同“缩头缩脑”。 | 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三:“远远一条长街只看见三四个人,蹀躞着,缩头缩颈歪斜着走。” |
wàn tóu cuán dòng万头攒动 | 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争着看。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3回:“时候虽早,那看榜的人,却也万头攒动。” |
tóu hūn yǎn yūn头昏眼晕 | 头脑晕乱,眼睛昏花。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5回:“李太师被张保背着飞跑,颠得头昏眼晕。” |
péng tóu lì chǐ蓬头历齿 | 头发蓬乱,牙齿稀疏。形容人衰老的容貌。 | 战国 楚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 |
shí zì jiē tóu十字街头 | 指纵横交叉;繁华热闹的街道。也指人世间;现实社会。 | 元 无名氏《村乐堂》:“则这金钗儿是二人口内的招伏状,更压着那十字街头犯由榜,这公事不虚诳。” |
léng tóu dāi nǎo楞头呆脑 | 见“楞头楞脑”。 | 余辰《蚕》:“我完全没有听讲,当然不知道李老师提问了什么。现在几乎全班都举手了,这有我们这张桌子上楞头呆脑地坐着两个人。” |
shēng sǐ guān tóu生死关头 | 非生即死的紧急关头。 | 明·高攀龙《讲义·仁远乎哉章》:“此一转念,是生死关头,千圣都从此做成。” |
gǒu tóu shǔ nǎo狗头鼠脑 | 喻奴才相。 | 《黑籍冤魂》第六回:“要说这林则徐,却不像那些狗头鼠脑的官员,要算我们中国的杰出人物。” |
chū tóu chuán ér xiān xiǔ làn出头椽儿先朽烂 | 椽:屋顶上的木条;朽:腐烂。露在屋檐外的椽子先腐烂。比喻抢先出头的人先遭受挫折。 | 《雍熙乐府·点绛唇》:“张弓专等南来雁,马行崖畔收疆晚,出头椽儿先朽烂。” |
líng jiǎo mó zuò jī tóu菱角磨作鸡头 | 比喻困难大,波折多。 | 宋·陆游《书斋壁》诗:“平生忧患苦萦缠,菱刺磨成芡实圆。”自注:“俗谓困折多者谓菱角磨作鸡头。” |
làng zǐ huí tóu jīn bù huàn浪子回头金不换 | 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极其可贵。 | 张恨水《八十一梦·第32梦》:“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
jǐn yào guān tóu紧要关头 | 关头:关口。比喻有关事情成败的关键或时机。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1回:“十三妹同安龙媒、张金凤,并张老夫妻,柳林话别——是这书的开场紧要关头。” |
péng tóu xiǎn zú蓬头跣足 | 蓬:散乱。跣:赤脚。头发散乱,双脚赤裸。形容人衣冠不整,十分狼狈或困苦之状。亦作“披头跣足”、“蓬头赤脚”。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7卷:“买臣妻的后夫亦在役中,其妻蓬头跣足,随伴送饭。” |
zhǎn lù tóu jiǎo崭露头角 | 崭:崭然;突出的样子;露:显露;头角:比喻人的气概和才华。比喻突出地显示出才能和本领。 | 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焉。” |
làn yáng tóu烂羊头 | 比喻滥授的官职和爵位。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玄传》:“灶上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
sān tiān liǎng tóu三天两头 | 隔一天,或几乎每天。形容经常、频繁。 | 老舍《我这一辈子》:“我三天两头的到这里来巡逻。” |
mái tóu gù yǐng埋头顾影 | 形容矫饰者暗中窥察外界的反应。 | 明·李贽《答邓明府》:“非与世之局琐取容,埋头顾影。” |
jiàn tóu yī xuè剑头一吷 | 剑头:指剑环头小孔;吷:象声词,形容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 | 庄周《庄子 则阳》:“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
hé tóu shēng ěr禾头生耳 | 耳:耳状物。禾头长出牙蘖,庄稼就报废。灾年的象征 | 唐·张鷟《朝野佥载》:“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舟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 |
bù dà duì tóu不大对头 | 有了问题,出了毛病,指有失调的迹象。 | 老舍《正红旗下》:“他也许真是个职业的伶人吧?可又不大对头。” |
yáo tóu bǎi wěi摇头摆尾 | ①摇动着脑袋;摆动着尾巴。形容悠然自得的样子。②摇晃着脑袋;摆动着身体。形容轻狂得意的样子。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 |
dǐng tóu shàng sī顶头上司 | 本人或本单位的直接领导人或部门。 | 邹韬奋《抗战以来·“诸葛亮”和“阿斗”搏斗》:“对于我们的‘顶头上司’,也以极诚恳的态度,商量挽救这一个文化堡垒的办法。” |
kē tóu rú dǎo suàn磕头如捣蒜 | 磕头如同蒜锤捣蒜那么快。形容求饶的狼狈相。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0回:“那吴典恩慌的磕头如捣蒜。” |
zài tā yán xià zǒu,zěn gǎn bù dī tóu在他檐下走,怎敢不低头 | 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在他檐下走,怎敢不低头!’大帅连这句俗语还不知道吗。” |
tóu zú yì chǔ头足异处 | 谓被斩。 |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泯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 |
kē tóu shāo xiāng磕头烧香 | 比喻求人说好话。 | |
tóu tòng nǎo rè头痛脑热 | 见“头疼脑热”。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2回:“若果有此事,前日大棍打时,也该有些头痛脑热。” |
jì zài ǎi yán xià,zěn gǎn bù dī tóu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 既:已经,已然;檐:屋檐。比喻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向对方屈服。指依附或有求于人,只得委曲求全。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三藏只得双手合着与他见个礼。” |
bù liè fāng tóu不劣方头 | 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我从来不劣方头,恰便似火上浇油。我偏和那有势力的官人每卯酉。” |
hūn tóu yūn nǎo昏头晕脑 | 见“昏头昏脑”。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 |
kē tóu rú dǎo磕头如捣 | 磕头:跪在地上头碰地。捣:捶打。磕头快得像捶打东西一样。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4回:“可汗磕头如捣蒜的说道:‘我等肉眼凡夫,不知天使系何等神佛。’” |
lǎo hǔ tóu shàng dǎ cāng yíng老虎头上打苍蝇 | 比喻胆大妄为,自己找死。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20回:“问他有脑袋没有?谁敢在老虎头上打苍蝇。” |
gǎi tóu huàn wěi改头换尾 | 指改变原来的面目。比喻只作形式上的变动,而实质内容不变。 | 唐·彦惾《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下卷:“增加卷轴,添足篇章,依傍佛经,改头换尾。” |
léng tóu léng nǎo楞头楞脑 | ①形容鲁莽冒失或傻呵呵的样子。②形容发楞发呆的样子。 | 曹禺《原野》第二幕:“干妈,虎子傻,说话楞头楞脑,没分寸。” |
luàn tóu cū fú乱头粗服 | 头发蓬乱,衣着随便。形容不爱修饰。 | 明 王彦泓《个人》诗:“双脸断红初却坐,乱头粗服总倾城。” |
péng tóu chì jiǎo蓬头赤脚 | 头发蓬乱,光着脚丫。形容未经修饰很不整齐的样子。 | 明 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一回:“被人打得蓬头赤脚,衣裳粉碎。” |
shēn tóu suō jǐng伸头缩颈 | 形容在暗中察看的神态。 | 清·翟灏《能人编·身体》:“豪门送物鹅伸颈,好客临门鳖缩头。” |
qiān tóu wàn xù千头万序 | 见“千头万绪”。 | 《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火宅驱牵常煎炒,千头万序何时了。” |
zǒu tóu méi lù走头没路 | 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8卷:“火器一齐发作,杀得他走头没路,大败亏输。” |
chōng hūn tóu nǎo冲昏头脑 | 因胜利而头脑发热,不能总冷静思考和谨慎行事。 | 柯岗《逐鹿中原》第八章:“这可不能冲昏头脑,任着性子,借题发挥呵!” |
sān tóu liù bì三头六臂 | 原指佛的法相有三个头;六条臂。后比喻人本领高超;神通广大。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普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愤怒那吒扑帝钟。” |
xīn tóu zhuàng lù心头撞鹿 | 心里像有小鹿在撞击。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一回:“王庆看到好处,不觉心头撞鹿,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霎时间酥了半边。” |
sān tóu liǎng miàn三头两面 | 看对方的脸色而改变态度。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两面手法。 | 唐 李商隐《杂纂》:“三头两面趋奉人。” |
yíng tóu gǎn shàng迎头赶上 | 赶上最前头的。 | 瞿秋白《迎头经》:“这样,所谓迎头赶上和勿向后跟,都是不但见于经典而且证诸实验的真理了。” |
kē tóu tǎn tǐ科头袒体 | 科头:不戴帽子;袒:裸露。不戴帽子,袒露身体。形容傲慢不羁的神态。 | 晋·葛洪《抱朴子·刺骄》:“若夫贵门子孙及在位之士,不惜典刑,而皆科头袒体,踞见宾客。” |
tóng tóu tiě é铜头铁额 | 铜铸的头,铁打的额。形容人勇猛强悍。 | 《海内十洲记 聚窟洲》:“及有狮子辟邪凿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 |
méi tóu méi liǎn没头没脸 | 指不顾脸面或不顾一切,狠狠;也满头满脸。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5回:“那道士闻得此言,拦住门,一齐动叉钯、扫帚、瓦块、石头,没头没脸,往里面乱打。” |
méi tóu bù shēn眉头不伸 | 形容忧愁烦闷的样子。 | |
tóu yǎng sāo gēn头痒搔跟 | 头痒搔脚。比喻花了气力而于事无补。 | 汉 焦赣《易林》:“头痒搔跟,无益于疾。” |
diān tóu bō nǎo颠头播脑 | 颠:晃动;播:通“簸”,摇荡。点头晃脑。 | 明·郭勋《英烈传》第19回:“马上说同心,止不住颠头播脑。” |
tóu hūn mù yūn头昏目晕 | 犹言头昏眼花。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贾政看了,气的头昏目晕。” |
yáo tóu huàng nǎo摇头晃脑 | 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旧时读书人吟诵的姿态或自得其乐、自以为是的样子。也作“摇头摆脑”。有时也形容轻狂之态。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至乾禅师》第四十八卷:“教渠拽耙牵犁,直是摇头摆脑。” |
yíng tóu wō jiǎo蝇头蜗角 | 苍蝇头,蜗牛角。比喻微小的名利。 | 宋 赵师侠《水调歌头》:“蝇头蜗角微利,争较一毫芒。”宋 刘清夫《玉楼春》词:“蝇头蜗角都休竞。万古豪华同一尽。” |
tóu kuài jī fù头会箕赋 | 见“头会箕敛”。 | 《淮南子·氾论训》:“头会箕赋,输于少府。”高诱注:“头会,随民口数,人责其税;箕赋,似箕然敛民财,多取意也。” |
huǒ dào zhū tóu làn,qián dào gōng shì bàn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 形容钱能通神,不管办什么事,都必须用金钱打点贿赂才能办成。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自古道好: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凭你世间稀奇作怪的东西,有了钱,那一件做不出来。” |
rèn yǐng wéi tóu认影为头 | 佛教语。谓认虚作实。 | 《景德传灯录·月轮禅师》:“所以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为头岂非大错?” |
gǒu tóu jūn shī狗头军师 | 比喻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比喻专门出坏主意的人。 | 《何典》第十回:“次日,又宣众鬼入朝,论功行赏;便封活死人为蓬头大将,地里鬼为狗头军师。” |
qiáng tóu mǎ shàng墙头马上 | 为男女爱慕之典实。 | 唐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
diān tóu bǒ nǎo颠头簸脑 | 颠:晃动;簸:摇荡。点头晃脑。 | 清·戴珞《滕阴杂记》第二卷:“从今那复容高傲?免不得改稿时颠头簸脑,说堂时垂手呵腰。” |
dài tóu ér lái戴头而来 | 戴:头顶着。戴着脑袋前来。形容无所畏惧的样子。 | 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头而来矣。’” |
qiān tóu jú nú千头桔奴 | 上千棵桔树就像上千个家奴。指前人为后人创造财富。 | |
sān tóu bā bì三头八臂 | 见“三头六臂”。 | 《法苑珠林》卷九:“[修罗道者]体貌粗鄙,每怀瞋毒,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
bù dào wū jiāng bù jìn tóu不到乌江不尽头 | 乌江:项羽兵败的地方。比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政如下棋的较胜争强,眼红喉急,分明似孙庞斗智,赌个你死我活,又如刘项争天下,不到乌江不尽头。” |
bài zǐ huí tóu jīn bù huàn败子回头金不换 | 指不干正事的人改邪归正比金子还可贵。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败子回头便作家!’你如今莫去花柳游荡,收心守分。” |
fó tóu jiā huì佛头加秽 | 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玷污的好的东西。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七:“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崔曰:‘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
yūn tóu zhuàn xiàng晕头转向 | 晕:头脑发昏;转向:辨不清方向。形容头脑昏乱辨不清方向。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巧珠奶奶听得晕头转向。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儿子居然变了,而且变得这么快!” |
tàn tóu tàn nǎo探头探脑 | 探:头或上体向前伸出。伸着头向左右张望。形容鬼鬼祟祟的探望。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8卷:“终看他未破,时时去他那下探头探脑,心下也须疑它那下有个好处在。” |
yīng tóu què nǎo鹰头雀脑 | 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 | 元 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十三出:“见一人光纱帽,黑布衫,鹰头雀脑将身探。” |
bào tóu dà kū抱头大哭 | 形容非常伤心或很是感动的样子。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7回:“两人抱头大哭,哭了一场坐下。” |
chū tóu yǒu rì出头有日 | 日:日子。指不久之后就可以从不幸中摆脱出来。 |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前年和去年的国民革命,客籍表示欢迎,以为出头有日。” |
wú tóu wú wěi无头无尾 | 没有线索;没有来由。 | 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这官司无头无尾,那贼人难捉难拿。” |
zéi tóu gǒu nǎo贼头狗脑 | 同“贼头鼠脑”。 | 《再生缘》第一回:“今天楼上家中老少和一班女眷都在看,刘奎璧对着楼上贼头狗脑,以致第三箭失手。” |
rèn yǐng mí tóu认影迷头 | 佛家语。形容非常糊涂。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言经》:“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
nà tóu biàn bài纳头便拜 | 纳头;低头。一见面就低头行下拜礼。形容人谦虚有礼貌。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0回:“进了大门,二层厅上立定,万中书纳头便拜。” |
zǒu huí tóu lù走回头路 | 比喻倒退或按已经不合时宜的老规矩办事。 | 钱钟书《围城》:“我鬼迷昏了头,却不过高松年的情面,吃了许多苦,还要半途而废,走回头路!” |
mí tóu rèn yǐng迷头认影 | 佛家语。形容非常糊涂。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言经》:“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
méi tóu yī zhòu,jì shàng xīn lái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 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 |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韩厥为何自刎了,必然走了赵氏孤儿,怎生是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