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ēng dòng liáng chén声动梁尘 | 形容歌声嘹亮动人。 | 汉·刘向《别录》:“汉兴,鲁人虞公善雅乐,发声尽动梁上尘。” |
zhèng wèi zhī shēng郑卫之声 | 郑卫: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 汉·刘向《新序·杂事》:“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 |
mò bù zuò shēng默不做声 | 默:沉默。沉默不说一句话 |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刘峰默不做声,顺着梯子下了几阶,又回身关好柜底板。” |
yīng shēng yàn yǔ莺声燕语 |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 元 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
tūn shēng rěn qì吞声忍气 | 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jiāo kǒu tóng shēng交口同声 | 犹言众口一词。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声,誉称晋王仁孝聪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礼。” |
shēng yù què qǐ声誉鹊起 | 比喻声名迅速增高。 |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至洪班则声名鹊起。” |
yā què wú shēng鸦雀无声 | 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自然环境很静或形容人们默不作声;一声不响。鸦:乌鸦;雀:麻雀。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四卷:“公曰:‘鸦去无声,运何言闻?’” |
shēng shì xiōng xiōng声势汹汹 | 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来势盛大凶猛的样子。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氏》:“次日,果有狐兵大至;或骑或步,或弓或弩、马嘶人沸、声势汹汹。” |
yī shǒu dú pāi,suī jí wú shēng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疾:急速,猛烈。比喻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办事。 | 《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fēng shēng hè lì风声鹤唳 |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 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qì yè shēng sī气咽声丝 | 咽:阻塞。呼吸困难,声音细微。形容极度虚弱。 |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气咽声丝。” |
chí shēng zǒu yù弛声走誉 | 指名声传扬。 | 明袁宏道《钦叔阳秀才》:“三代而下,尽是此一种人,弛声走誉,比善人有恒,更觉完美。” |
yī kǒu yī shēng一口一声 | 犹口口声声。 | 《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西门庆那里肯,一口一声只叫‘姑娘请受礼。’” |
jīn shēng yù rùn金声玉润 | 比喻文章气韵优美。 | 东汉 班固《东都赋》:“玉润而金声。” |
shēng wēi dà zhèn声威大震 | 声势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 |
fú shēng qiè xiǎng浮声切响 | 浮声:平声;切响:仄声。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
bīng guì xiān shēng兵贵先声 | 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
yī quǎn fèi yǐng,bǎi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 吠:狗叫。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 | 梁启超《新民说》第九节:“谚曰:‘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悲哉!” |
jūn zǐ jiāo jué,bù chū è shēng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 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交:交情;恶声:伤害诋毁的话。有道德的人即使绝交也不互相诋毁 |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
chǎn jì xiāo shēng铲迹销声 | 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 《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
shēng míng xuǎn hè声名烜赫 | 烜赫:形容声名或气势很盛。名声显赫。 | 唐·韩偓《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怀恩叙恳因成长句四韵兼呈诸同年》:“声名烜赫文章士,企紫雍容富贵身。” |
shēng zhèn wū wǎ声振屋瓦 | 声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动了。形容呼喊的声音很宏大猛烈。 |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譟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
tūn shēng yǐn qì吞声饮泣 | 形容不出声地悲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9回:“琼英知道了这个消息,如万箭攒心,日夜吞声饮泣,珠泪偷弹。” |
xiāo shēng liǎn jì销声敛迹 | 犹言销声匿迹。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 |
shēng shì xūn zhuó声势熏灼 | 熏灼:比喻气焰逼人。指声威气势逼人。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四卷:“当何珅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曹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 |
yī kǒu tóng shēng一口同声 | 犹一口同音。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
tūn shēng yǐn hèn吞声饮恨 | 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nuò nuò lián shēng诺诺连声 | 诺诺:答应的声音。连声答应。表示顺从或同意。 |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闪的我孤孤另另,说的话诞诞邓邓,俺也曾轻轻唤着,躬躬前来,喏喏连声。” |
qì jié shēng sī气竭声嘶 | 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小气竭声嘶,呼而求饮。” |
yí shēng xià qì怡声下气 | 怡声:声音和悦;下气:态度恭顺。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 《礼记·内则》:“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
hè hè shēng míng赫赫声名 |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 唐·张籍《送白宾客分司东都》:“赫赫声名三十春,高情人独出尘埃。” |
hè hè yǒu shēng赫赫有声 |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声: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 清·汪琬《宋既庭五十寿序》:“赫赫有声屋间。” |
qì jié shēng sī气竭声澌 | 见“气竭声嘶”。 | 《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气竭声澌,不知所云。” |
píng qì tūn shēng屏气吞声 | 犹言忍气吞声。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狗嚎吠。” |
dù kǒu tūn shēng杜口吞声 | 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 黄节》:“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
xiǎng bù cí shēng响不辞声 | 响:回声。回响不能离开声音。比喻荣誉从实际作为得来。 | 汉·刘向《说苑·杂言》:“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 |
xiāo shēng bì yǐng销声避影 | 犹言销声匿迹。 | 唐·孙揆《令应传》:“妾又以夫族得罪于天,未蒙上帝昭雪,所以销声避影,而自困如是。” |
shēng shì hè yì声势赫奕 | 声势:声威气势;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声威气势显耀盛大。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卷:“许氏三兄弟,都做了大官,虽然他不以富贵骄人,自然声势赫奕。” |
shēng míng hè yì声名赫奕 | 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声显赫。 | 宋·陆游《送襄阳郑帅唐老》诗:“声名赫奕动夫子,家世富贵连椒房。” |
dà yīn xī shēng大音希声 |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
è shēng è qì恶声恶气 | 形容说话语气很凶狠,态度粗暴。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小不顺眼,还要发脾气,恶声恶气地骂人,也骂鸡和猪和牛。” |
xiāo shēng miè jì消声灭迹 |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 《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
yí shēng yú jià遗声余价 |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名实》:“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 |
qiān xíng yī mào,bǎi huì yī shēng千形一貌,百喙一声 | 喙:鸟嘴。形容众口一辞或文章模式划一 | 黄人《<清文汇>序》:“引绳墨,立橅型,如村塾之训蒙,如琐院之课士,俾千形一貌,百喙一声。” |
jī shēng é dòu鸡声鹅斗 |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话。” |
mò rán wú shēng默然无声 | 默:静默。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 | 西汉·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于是景帝默默无声。” |
hān shēng rú léi鼾声如雷 | 鼾:熟睡时的鼻息声。形容熟睡时鼾声很大。 | 清 李汝珍《镜花缘》:“各去睡了,不多时,酣声如雷。” |
bǎi kǒu tóng shēng百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时已亭午,小珠跌坐坟下,哭个不住。末后秃头与跟人劝止,大众百口同声,小珠方停了哭,谢了善人村父老,就到秃头家来。” |
niǎo shēng shòu xīn鸟声兽心 | 比喻言辞动听而心怀阴毒。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四方私言,云角等窃入京师,战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 |
qiān chuí dǎ luó,yī chuí dìng shēng千棰打锣,一棰定声 | 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同“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 |
xià qì yí shēng下气怡声 | 下气:态度恭顺:怡声:声音和悦。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 西汉 戴圣《礼记 内则》:“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
téng shēng fēi shí腾声飞实 | 传扬名声与功业。谓使名实俱得传扬。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
shēng chí qiān lǐ声驰千里 | 驰:传扬。名声远播。形容声望很高。 | 晋·皇甫谧《高士传》:“段干木贤者也,不趋势力,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 |
qiú mǎ shēng sè裘马声色 | 衣轻裘,乘肥马,醉心歌舞,迷恋女色。谓贪图享受,生活糜烂。 | 明 归有光《宋史论赞 诸王总论》:“宋诸王咸以文雅自饬,工笔札,喜《诗》《书》,不专溺于裘马声色之间,盖其风流自上被之也。” |
yī shēng bù xiǎng一声不响 | 指不发出一点声音。 | 曾朴《孽海花》第31回:“仿佛菊笑一声不响的闪了进来,像猫儿戏蝶一般,擒擒纵纵地把自己搏弄。” |
xiàng shēng bèi shí向声背实 | 向往虚名而不求实际;注重传闻而背离事实。 |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亲,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
bēi bǐ zhī shēng北鄙之声 |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 见“北鄙之音”。 |
suí shēng fù hè随声附和 | 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随:跟着;和:音贺。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
shēng shì hào dà声势浩大 | 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浩大。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如今宋江领兵围城,声势浩大,不可抵敌。” |
xiū shēng měi yù休声美誉 | 休:美好。美好的声誉。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 |
wéi wéi lián shēng唯唯连声 | 唯唯:谦卑的应答。连声应答,以示顺从。 | 《史记·赵世家》:“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谔谔。” |
tūn shēng yǐn lèi吞声饮泪 | 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饮:含忍。形容强忍悲伤。 | 《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
bǐng shēng xī qì屏声息气 | 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只见两三个小丫头都在这里,屏声息气齐齐的伺候着。” |
fèi xíng fèi shēng吠形吠声 | 比喻跟在别人后面盲目附和。 |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世之疾此,固久矣哉!” |
kǒu kǒu shēng shēng口口声声 | 不止一次;反反复复地陈述或表白。形容总把某种说法挂在口头上。 | 元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
shǎn zǎo fēi shēng掞藻飞声 | 掞:发舒;藻:辞藻;飞:飞扬;声:声誉。指施展文才,声誉远扬。 | 唐·萧颖士《赠韦司业书》:“今朝野之际,文场至广,掞藻飞声,森然林植。” |
shēng sè bìng lì声色并厉 | 声色:声音和脸色。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便从己。” |
qì bù chéng shēng泣不成声 | 泣:低声哭。哭得噎住了;连声音也发不出来。形容极度悲伤。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夜哭泣,气不属声。” |
míng shēng guò shí名声过实 | 名声超过实际。指虚有其名。 |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豨传赞》:“及为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 |
nì jì xiāo shēng匿迹销声 | 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
shēng xī wèi dàn声希味淡 | 指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名声。有曲高和寡,不为人知之意。 | 清 蒋士铨《空谷香 哄笺》:“人间声希味淡半世间,分明唤我返白雪。” |
wú shēng wú xī无声无息 | 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 | 鲁迅《书信集 1047 至胡风》:“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
yù zhèn jīn shēng玉振金声 | 喻文章道德之盛。 | 《梁书·徐勉传》:“网罗经诰,玉振金声,义贯幽微,理入神契。”唐˙杨炯《从弟去溢墓志铭》:“至如白雪回光,清风度曲,崔亭伯真龙之气,扬子云吐凤之才,莫不玉振金声,笔有余力。” |
píng dì yī shēng léi平地一声雷 |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 五代 前蜀 韦庄《喜迁莺》词:“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
yù shēng diào shì鬻声钓世 | 犹言沽名钓誉。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
shēng sè quǎn mǎ声色犬马 | 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 宋 苏辙《龙川别志》上卷:“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
jīn shēng zhì dì金声掷地 | 谓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 《晋书·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wàn lài wú shēng万籁无声 | 一点声音也没有。多形容自然环境的清静或冷清。 | 唐 皎然《戛铜碗为龙吟歌》:“遥闻不断在烟杪,万籁无声天境空。” |
shēng sè bù dòng声色不动 |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动:变动。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非常镇静。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众人道是一番天样大、火样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闲,声色不动,化做一杯雪水。” |
shēng sè gǒu mǎ声色狗马 | 声色:歌舞和女色;狗马:养狗和骑马。后来二语连用;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 唐 白居易《悲哉行》:“平封还酒债,堆金选蛾眉。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 |
sǐ shēng táo qì死声淘气 | 见“死声咷气”。 | 明·冯惟敏《醉太平·李中麓醉归堂夜话》曲:“死声淘气叫皇天,老天公不管。” |
tān shēng zhú sè贪声逐色 | 贪爱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荡。 | 《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始从怀妊至孾婴孩,长得身躯六尺才;弃德背恩行不孝,贪声逐色纵心怀。” |
hān shēng rú léi酣声如雷 | 酣:通“鼾”,熟睡时的鼻息声。形容熟睡时鼾声很大。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7回:“各去睡了,不多时,酣声如雷。” |
suí shēng qū hé随声趋和 | 见“随声附和”。 | 宋·孔炜《文安谥议》:“其学务穷本原,不为章句训话,其持论雄杰卓立,不苟随声趋和。” |
yì kǒu tóng shēng异口同声 | 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 | 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
wén shēng xiāng sī闻声相思 | 声:名声。指思慕、钦仰有声望的人。 | 《鬼谷子·内揵》:“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
tāo shēng nì jì韬声匿迹 | 隐匿音信踪迹。谓不被人所见闻。 | 晋·挚虞《征士胡昭赞》:“投簪卷带,韬声匿迹。” |
xiāo shēng nì yǐng消声匿影 |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 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
dùn jì xiāo shēng遁迹销声 | 谓隐居不出。 | 《旧唐书·韦嗣立传》:“若任用无才,则有才之路塞,贤人君子所以遁迹销声,常怀叹恨者也。” |
chú fèng qīng shēng雏凤清声 | 雏凤:比喻优秀子弟;清声:清越的鸣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 | 唐 李商隐《寄韩冬郎兼长之员外》:“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
shēng zhāng shì lì声张势厉 | 张:伸张,扩张;厉:猛烈。指声势烜赫。 | 清·曾国藩《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是时何坤柄国,声张势厉,家奴称高车横行都市无所惮。” |
xiāo shēng nì jì销声匿迹 | 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biàn zhǐ zhī shēng变徵之声 | 徵:古代五音之一;变徵:指古代七声音阶中的第四音级。指悲凉的音乐。 | 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
cū shēng cū qì粗声粗气 | 指人说话嗓门很粗。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11回:“用枪指着他,粗声粗气地说:‘狗汉奸,你糟害老百姓,杀咱八路军,咱们县上批准了,今天执行你。’” |
pō shēng làng qì泼声浪气 | 泼:泼辣;浪:放浪。泼辣的声调放浪的声势。形容撒泼的神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金桂听见他婆婆如此说,怕薛蟠心软意活了,便泼声浪气大哭起来。” |
qì ruò shēng sī气弱声嘶 | 弱:微弱;嘶:声音沙哑。气息微弱,声音沙哑。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宝玉生来未经过这样苦楚,起先觉得打的疼不过,还乱嚷乱哭,后来渐渐气弱声嘶,哽咽不出。” |
guài shēng guài qì怪声怪气 | 形容声音、语调、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难听。 | 鲁迅《二心集 宣传与做戏》:“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 |
huì yǐng huì shēng绘影绘声 |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 清 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而壹意孤行,为若辈绘影绘声,定一不磨之铁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