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dōng hǎi shì bō东海逝波 | 东逝大海的波涛。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纵有真心为国、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难鸣也。东海逝波,其奈之何哉!” |
xī jiān dōng dié西鹣东鲽 | 鹣:比翼鸟;鲽:比目鱼。泛指四海珍异之物。 | 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封禅》:“然则西鹣东鲽,南茅北黍,空谈非征,勋德而已。” |
dōng xī jì jià东曦既驾 | 曦:曦和,神话中驾日车的神。指太阳已经在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见。亦作“东曦既上”。 | |
dōng gǔn xī pá东滚西爬 | 形容溃逃时的狼狈相。 | 《中国民间故事选·铁金刚》:“打得官兵东滚西爬,急忙逃命。” |
dōng yuàn xī nù东怨西怒 | 谓任意指责别人。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协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 |
dōng kuāng xī piàn东诓西骗 | 指到处说谎诈骗。 | 《孤本元明杂剧 东篱赏菊》第二折:“若论我,半个字也不识,若说道抵换官物,盗使印信,东诓西骗,天下绝魁。” |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 《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dōng cuàn xī tiào东窜西跳 | 跳来跳去。 | |
dōng shān zhī zhì东山之志 | 指隐居的念头。 |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dōng tǎo xī zhēng东讨西征 | 同“东征西讨”。 | 唐·杨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髫年学剑,卯岁论兵,以身许国,东讨西征。” |
dōng suō xī wàng东睃西望 | 同“东张西望”。 | 《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程相公此时两只眼睛不够使的,正在东睃西望,又听得那为吆喝:‘吃酪罢!好干酪哇!’” |
dōng chí xī chěng东驰西骋 | 同“东奔西走”。 | 清·贯公《拒约须急设“机关日报”议》:“电传消息,或两国议和,交涉问题,而调查员东驰西骋,察其人心舆论,以知其彼此方针。” |
dōng bēn xī cuàn东奔西窜 | 同“东逃西窜”。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钱塘县派差去查过,果然那些狗东奔西窜,践踏田禾。” |
dōng bēn xī pǎo东奔西跑 | 指到处奔波。 | 杨朔《雪浪花》:“苦人哪,自小东奔西跑的,什么不得干?干的营生多,经历的也古怪。” |
dōng chuáng jiāo xù东床姣婿 | 同“东床娇婿”。 | 《红楼梦》第七九回:“此人名唤孙绍祖,生得相貌魁梧……贾赦见是世交子侄,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遂择为东床姣婿。” |
dōng yě bài jià东野败驾 | 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后以此比喻自恃才高,弄巧成拙。 | 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 |
dōng chí xī jī东驰西击 | 谓指挥不统一,几路军队各自行动。 | 清·魏源《圣武记》卷九:“各专责成,互相援应,毋东驰西击,各不相顾。” |
dōng chuáng jiā xù东床佳婿 | 同“东床娇婿”。 | 陈国凯《代价》:“他成了总工程师的东床佳婿以来,厂里的那些科长、主任们,对他似乎比过去客气多了。” |
dōng cāi xī chuāi东猜西揣 | 谓多方猜测。 | 清·袁枚《与杨兰坡明府书》:“然李义山《锦瑟》一篇,宁使后人东猜西揣,聚讼纷纷,而当时绝不多下一注,亦可想见古人之落落大方矣。” |
dōng zhēng xī yuàn东征西怨 | 语本《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谓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因以“东征西怨”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 语出《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
dōng guān xī wàng东观西望 | 向四周张望,察看动静。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6卷:“张公也慌张了,东观西望,恐怕有人撞见。” |
dōng xǐ xī qiān东徙西迁 | 同“东迁西徙”。 |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黄宗羲》:“宗羲窜匿草莽,东徙西迁,屡濒于危。” |
dōng chuáng jiāo kè东床娇客 | 同“东床娇婿”。 | 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三折:“东海龙神差老僧来做媒,招你为东床娇客。” |
dōng dào zhǔ rén东道主人 | 见“东道主”。 | 《周书·文帝纪上》:“令亲人蔡儁作牧河济,厚相恩赡,以为东道主人。” |
dōng bǔ xī còu东补西凑 | 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同“东挪西凑”。 | 朱自清《哀互生》:“他东补西凑地为立达筹款子,还得跑北京,跑南京。” |
dōng liàng xī shé东量西折 | 量:称量。折:亏损。指量入量出的谷物总难免有折耗。 | 元·高明《琵琶记·义仓赈济》:“相公,小人招不得,自古道:‘东量西折’,难教小人赔偿。” |
dōng chuáng zhī xuǎn东床之选 | 谓佳婿的人选。 | 五代·危德兴《寻阳长公主墓志》:“潜应坦腹之姿,妙契东床之选。” |
dōng chuáng jiāo xù东床娇婿 | 对女婿的美称。 |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东床娇婿实堪怜,况过青春美少年。” |
dōng guān zhī yāng东观之殃 | 孔子任鲁司寇时,杀少正卯于东观之下。后用以指杀身之祸。 | 汉·桓宽《盐铁论·讼贤》:“未睹功业所至,而见东观之殃,身得重罪,不得以寿终。” |
dōng shì cháo yī东市朝衣 | 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衣朝衣斩东市。”事见《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晁错传》。后因以“东市朝衣”为朝臣被杀之典。 | 《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晁错传》载: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衣朝衣斩东市。” |
dōng xī yì miàn东西易面 | 指东西方向颠倒。后比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 | 汉 贾谊《新书 审微》:“事之適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
xī pín dōng xiào西颦东效 | 西施捧心、东施效颦。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 | 清 无名氏《少年登场》:“西颦东效,没来由把国民价值扫地尽了。” |
sòng yù dōng qiáng宋玉东墙 | 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 | 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谓宋玉东邻有一女,姣好为楚国之冠,登墙窥视宋玉三年而宋玉不与之交往。 |
dōng bēn xī xiàng东奔西向 | 谓各奔东西,互不相关。 | 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二折:“你也光,我也光,东奔西向,我就养遍濮州城,你也难来拦当。” |
dōng qiān xī xǐ东迁西徙 | 谓四处迁移,居止不定。 | 《明史西域传二·沙州卫》:“尔居沙州三十年……但当循分守职,保境睦邻,自无外患。何必东迁西徙,徒取劳瘁。” |
hé dōng sān qiè河东三箧 | 指亡失的书籍。 | 语出《汉书 张安世传》:“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
dōng lín xī shè东邻西舍 | 住在左右前后的街坊邻居。 | 唐 戴叔伦《女耕田行》:“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 |
dōng qū xī bù东趋西步 | 谓相背而行。 | 汉·焦赣《易林·比之损》:“二人异路,东趋西步,千里之外,不相知处。” |
dōng tù xī wū东兔西乌 | 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 宋 吴潜《瑞鹤仙》:“愁高怅远。身世事,但难准。况禁他,东兔西乌相逐,古古今今不问。” |
dōng xué xī dǎo东踅西倒 | 形容行走艰难。 | 明·冯惟敏《新水令·庚午春试笔》套曲:“看俺这曲脊是腰,手颤头摇,言语刁骚,衣履鏖糟,行动处东踅西倒,一步低一步高。” |
dōng dàng xī chú东荡西除 | 指四处征伐。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非容易得此天下。” |
dōng mò xī tú东抹西涂 | 见“东涂西抹”。 | 清·龚自珍《金缕曲·沈虹桥广文小像题词》词:“只东抹西涂还肯。两载云萍交谊在,更十行斜墨匆匆印。” |
dōng chuāng shì fàn东窗事犯 | 见“东窗事发”。 | 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
hé dōng shī hǒu河东狮吼 | 河东:古郡名。比喻嫉妒心强剽悍的妻子发怒,对丈夫大吵大闹。一般借此嘲笑惧内的男人。 | 明 无名氏《四贤记 挑斗》:“鹭鸶行状黄昏后,也曾闻河东狮吼。” |
dōng táo xī cuàn东逃西窜 | 四处逃亡与逃避。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因那年避乱南奔,被官兵冲散了女儿瑶琴,夫妻两口,凄凄惶惶,东逃西窜,胡乱的过了几年。” |
dōng chí xī zhuàng东驰西撞 | 同“东奔西撞”。 | 《花月痕》第四七回:“那马东驰西撞,不可押勒。” |
dōng bō xī liú东播西流 | 谓流落四方。 | 南朝·陈·徐陵《在北齐与扬仆射书》:“又闻本朝王公,都人士女,风行雨散,东播西流。” |
dōng fēng hào dàng东风浩荡 | 东风:春风。指吹着强劲的春风。形容春风吹拂大地,大地即将万象更新,面貌焕然。 | 唐·李咸用《春日》:“浩荡东风里,裴回无所亲。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 |
dōng líng xī sàn东零西散 | 形容零落分散。 | 明·袁宏道《致萧允升庶子》:“曾未几何,而东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继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会合,何可常也!” |
dōng zhē xī yǎn东遮西掩 | 指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遮西掩,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 |
xù rì dōng shēng旭日东升 |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旭日:早晨刚出来的太阳。 | 《诗经 邶风 匏有苦叶》:“緇緇鸣雁,旭日始旦。” |
mǎi dōng mǎi xī买东买西 | 指买各种物品 | 明 李开先《林冲宝剑记》第29出:“买东买西使官钱,点驴点马是买卖。” |
dōng gé dài xián东阁待贤 | 特地开东门接待贤人。 |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
shí wǔ dōng xī什伍东西 | 什伍:纵横错杂。原指南斗六星,牵牛六星,箕四星等分布得杂乱无章。后多形容事物错杂纷乱。 | 唐·韩愈《三星行》诗:“名声相乘除,得少失有余。三星各在天,什伍东西陈。” |
chāi dōng bǔ xī拆东补西 | 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为了应急而牺牲这个弥补那个。 | 宋 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 |
dōng piāo xī dàng东飘西荡 | 指不固定,没有着落。也指无定向地漂浮。 | 明 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一折:“去汴梁买马,不想东飘西荡,将本钱尽行折了。” |
dōng héng xī dǎo东横西倒 | 形容杂乱。 | 刘复《晓》诗:“回看车中,大家东横西倒,鼾声呼呼。” |
dōng zǔn xī jié东撙西节 | 谓从各方面节省。 | 郭沫若《塔·万引》:“他在这样踌蹰时,他的家计却一天一天地逼迫拢来了,亏他的夫人挖肉补疮,东撙西节地还能勉强维持着。“ |
tǎn fù dōng chuáng坦腹东床 | 旧作女婿的美称。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
dōng qiáo xī wàng东瞧西望 | 指到处乱看。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刘老老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锣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
gè bēn dōng xī各奔东西 | 各:各自;奔:奔向。各自走各自的路,借指分手。 |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72回:“大家撒腿就跑,各奔东西。” |
dōng hǎi jīng bō东海鲸波 | 东海上的汹涌波涛。比喻来自东方的侵略。 | 高珪《岳坟感赋》诗:“东海鲸波谁可靖,只今惜少岳家军。” |
dōng nán zhú jiàn东南竹箭 | 《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人才。 | 《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 |
dōng sōu xī luó东搜西罗 | 指到处寻找与搜集。 | 许地山《空山灵雨 补破衣的老妇人》:“我们所为,原就和你一样,东搜西罗,无非是些绸头布尾,只配用来补补破衲袄罢了。” |
dōng chě hú lú xī chě piáo东扯葫芦西扯瓢 | 说话东扯西拉。 | 柯蓝《浏河十八弯》:“你少东扯葫芦西扯瓢,抗旱就抗旱,怎么又发癫,想起去查账了。” |
dōng fāng bù liàng xī fāng liàng东方不亮西方亮 | 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
dōng chōng xī zhuàng东冲西撞 | 谓无把握地四处奔走寻找。 | 杨朔《铁骑兵》:“他带着一班人巧妙地摔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
dōng xián xī là东挦西撦 | 谓到处张罗。 | |
xī shí dōng mián西食东眠 | 在西家吃饭,在东家睡觉。比喻贪利的人企图兼有两利。 | 曾朴《孽海花》第31回:“别人知道是性命交关的事,又谁敢多嘴,倒放骥东兼收并蓄,西食东眠,安享一年多的艳福了。” |
dōng chuāng shì fā东窗事发 | 现泛指阴谋败露或秘密勾当被发觉。 | 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 佞幸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
jué mù dōng mén抉目东门 | 见“抉目吴门”。 | 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
dōng shǎn xī nuó东闪西挪 | 形容有所畏惧,躲躲闪闪。 | 《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褚一官平日在泰山跟前还有个东闪西挪,到了他的娘子跟前,却是从来说一不二。” |
dōng tú xī mǒ东涂西抹 | 涂、抹:原喻从事文辞。比喻用笔随便写写画画。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 |
hé dōng shī zǐ河东狮子 | 旧指妒悍的妇女。 | 明·梅鼎祚《玉合记·砥节》:“吼动河东狮子,惊回海底鸥儿。” |
dōng tōu xī mō东偷西摸 | 指暗中干不正当的事。 | 清 曾朴《孽海花》第30回:“她还是馋猫儿似的东偷西摸。” |
dōng yáng xī dàng东扬西荡 | 谓飘泊无定。 | 《野叟曝言》第四一回:“姐姐若不见怜,怎样着落妹子死后魂灵,不至东扬西荡。” |
dōng nuó xī còu东挪西凑 | 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过了两月,又近吉日,却又欠迎亲之费,六老只得东挪西凑,寻了几件衣饰之类,往典铺中解了几十两银子,却也不够使用。” |
dōng líng xī luò东零西落 | 零散稀疏。形容衰败。 | 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出车站空场上,远远就看见东零西落的房屋,战争时烧毁的建筑,残石剩础,凄然的哀诉资本主义的破产呢。” |
fù zhī dōng liú付之东流 | 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象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 唐 高适《封丘县》诗:“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
wàn shì jù bèi,zhǐ qiàn dōng fēng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dōng líng xī suì东零西碎 | 指零碎,分散,不集中。 | 郭沫若《文艺论集 自然与艺术》:“他们把他们父亲的财产东零西碎地铺满了一堂,没有丝毫处理的手腕。” |
dōng fāng jiāng bái东方将白 | 天将破晓。 | |
dōng lán xī zǔ东拦西阻 | 指极力阻拦。 | 《雪岩外传》第十回:“众家人听说,忙东拦西阻的教他们止声。” |
shuō dōng tán xī说东谈西 | 见“说东道西”。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 |
dōng qiāo xī bī东敲西逼 | 各处敲诈逼迫。 | 蔡东藩《后汉通俗演义》第二回:“百姓又最怕输粮,地方官刑驱势迫,东敲西逼。” |
dōng nán bàn bì东南半壁 | 半壁:半边。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以南的半边江山。 | 元·施君美《幽闺记·虎狼扰乱》:“金朝那解番狼将,血溅东南半壁天。” |
dōng kē xī zhuàng东磕西撞 | 犹言东奔西撞。 | 《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你道这几件事岂是容易做的?这都是要脚奔波,足不沾地的勾当,岂是教书人所为?[汪为露]失了魂的一般东磕西撞。” |
dōng xī nán běi东西南北 | 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西南北,谁敢安处。” 《礼记·檀弓上》:“今丘(孔子)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
dōng lái zǐ qì东来紫气 |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比喻吉祥的征兆。 | 唐·杜甫《秋兴》诗:“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
dōng duǒ xī cáng东躲西藏 | 指到处躲避藏匿。 |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 |
dōng mén zhú tù东门逐兔 | 见“东门黄犬”。 | 《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
dōng zhāng xī zhāng东张西张 | 同“东张西望”。 |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三人挤在一个舱角里,看他们的眼睛,偷偷地东张西张的神气。” |
dōng jiàn nán jīn东箭南金 | 东方的竹箭,南方的铜,古时都认为是上品。比喻可宝贵的人才。 | 唐 罗隐《秋夜寄进士顾荣》诗:“空羡良朋尽高价,可怜东箭与南金。” |
dōng zǒu xī zhuàng东走西撞 | 同“东奔西撞”。 | 《四游记·华光闹东岳庙》:“闻你不是好人,东走西撞,无事不为,今来我东岳庙则甚。” |
yí dōng jiù xī移东就西 | 彼此挪动转移。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 唐 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绩;取此适彼,遂号羡余。” |
dōng shǎn xī duǒ东闪西躲 | 闪:侧身急避;躲:躲避。形容四处躲避。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卢俊义挺着朴刀,随后赶去,李逵在林木丛中东闪西躲。” |
dōng xī nán shuò东西南朔 | 指居处无定之人。同“东西南北”。 | |
dōng mén huáng quǎn东门黄犬 | 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后以“东门黄犬”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 《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
nán jīn dōng jiàn南金东箭 | 南方的金石,东方的竹箭。比喻优秀的人才。 | 《尔雅 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 |
dōng yáo xī bǎi东摇西摆 | 形容走路不稳。比喻容易动摇、不坚定。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8回:“只见那边妖妇妖尼,笑吟吟的将拂子东摇西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