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死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死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bù zhī sǐ huó不知死活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shēng sǐ lún huí生死轮回轮回:流转。佛教认为众生各依所做的善恶而在生死世界中循环不已,像车轮回旋不停一样。明·无名氏《李云卿》第四折:“今日到来日修,每日去频发愿,过今年捱到来年,担阁了修行仙道远,则这生死轮回怎遣!”
sǐ bù zú xī死不足惜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宋史·苏洵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sǐ mǎ dāng huó mǎ yī死马当活马医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清 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知不可救,姑且医治曰‘死马当活马医’。”
shēng sǐ gǔ ròu生死骨肉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深厚。唐·颜真卿《谢户部侍郎表》:“生死骨肉,受赐已深。”
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士为知己者死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战国策 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百足之虫,至死不僵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shēng lǎo bìng sǐ生老病死佛教认为出生、衰老、疾病、死亡是人生的“四苦”;后指社会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重大生活现象。《敦煌变文集 八相变》:“生老病死相煎逼,积财千万总成空。”
sǐ yě míng mù死也瞑目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我只要到父亲眼前,死也瞑目。”
sǐ yǒu yú xié死有余僇犹死有余辜。明·沈德符《野获编·世宗废后》:“至杀无辜,如文臣李梦阳、内臣何文鼎辈所奏,真死有余僇。”
xiào sǐ shū zhōng效死输忠指竭尽忠诚。《旧五代史 晋书 皇甫遇王清等传伦》:“若乃世道方泰,则席宠恃禄者实繁;世运既屯,则效死输忠无几。”
yī gùn zi dǎ sǐ一棍子打死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这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
huí shēng qǐ sǐ回生起死起死回生。形容医道高明,能把垂死的人救活。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物。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回:“回生起死妙难言,拯惫扶危更多益。”
pīn sǐ pīn huó拼死拼活①不顾一切地斗争。②用尽全部精力。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但真遇到劲头儿上,狠抽他两鞭子,他肯拼死拼活地卖命。”
sǐ rì shēng nián死日生年“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的缩语。指感人的恩德。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sǐ qiě bù xiǔ死且不朽犹言至死不忘。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三年》:“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āi mò dà yú xīn sǐ哀莫大于心死最可悲的莫过于意志消沉和丧失进取心了。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tóng shēng sǐ 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我党在根据地内细心地认真地彻底地争取群众、和群众同生死共存亡的任务,较之过去六年有更加迫切的意义。”
bǎi sǐ yī shēng百死一生形容生命极其危险,处于死亡的边缘。《北齐书 杜弼传》:“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shēng sǐ bù yú生死不渝渝:改变。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会改变。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然其先必有数十人或数百人,同一心志,生死不渝。”
sǐ dào lín tóu死到临头临:面临。快要到了死亡的时刻。李晓明《平原枪声》:“马英如醉方醒,想不到死到临头却暂时逃出一条活命。”
shuì shēng mèng sǐ睡生梦死整天像在睡梦里一样。形容糊涂地生活。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7回:“他逐日睡生梦死,奴那里耐烦和他干这营生。”
shēng lí sǐ bié生离死别活人之间的分离就像与死者永别一样。形容很难再见面或永远分别。《陈书 徐陵传》:“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孀室婴儿,何可言念。”
pà sǐ guǐ怕死鬼怕死的人。魏巍《东方》第三部第14章:“这个怕死鬼,还真是煞费心机哪!”
bù gù sǐ huó不顾死活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火之类,尽皆打碎。”
bàn sǐ bàn huó半死半活半死:接近死亡。不死不活,形容被折磨得很惨或死气沉沉,没有生气。清·刘鹗《老残游记》:“听说停刊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半活的人,都收监了。”
sǐ bìng wú liáng yī死病无良医死病:不治之症。比喻无法挽救。《孔丛子·执节》:“以无异政,所以自退也。日死病无良医。”
zhì sǐ bù qū至死不屈至:到。到死也不屈服。形容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宋·周密《齐东野语·二张援襄》:“贵身被数十创,力不支,遂为生得,至死不屈。”
nìng sǐ bù qū宁死不屈宁:宁可;宁肯;屈:屈服。宁愿一死;决不屈服。明 赵弼《效颦集 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yī shēng jiǔ sǐ一生九死谓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明·刘道开《畴昔》诗:“畴昔干戈里,飘零剩此身;一生九死客,两代六朝人。”
qī sǐ qī shēng七死七生亦作“七生七死”。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hán qū ér sǐ含屈而死含着委屈而死去。
sǐ xiāng zhěn jiè死相枕藉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明史·李文祥等传赞》:“抗言极论,窜嫡接踵,而来者愈多;死相枕藉,而赴蹈恐后。”
rù sǐ chū shēng入死出生形容冒着生命危险。清·夏燮《中西纪事》第八卷:“某经历海洋五十年,此身在炮弹中入死出生者数数矣!”
shēng róng sǐ āi生荣死哀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sǐ zhě xiāng zhěn死者相枕枕:以头枕物。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魏书·苻坚传》:“谢石乘胜追击,至于青冈,死者相枕。”
bù zhī sǐ suǒ不知死所所:处所。不知道死在那里。宋·孔平仲《续世说·尤悔》:“庄宗迫之出站,德威谓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父子俱战没。”
hú sǐ tù qì狐死兔泣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宋史 叛臣传下 李全传下》:“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愿将军垂盼。”
shě shēng wàng sǐ舍生忘死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
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lù大难不死,必有后禄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幸福。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所以说:‘贵人无死法。’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yǔ sǐ fú shāng与死扶伤与:援助;扶:扶助。援助要死的人,辅助受伤的人。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属肠,与死扶伤。”
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dì死无葬身之地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天那,可怜害俺一家,死无葬身之地也。”
sǐ bù bì mù死不闭目死了也不闭眼。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形容极不甘心。《旧唐书·韩愈传》:“穷思毕精,以赎前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
sǐ huī gǎo mù死灰槁木比喻枯寂而没有生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lù sǐ shuí shǒu鹿死谁手鹿:猎取的对象。追鹿不知落入谁手。指政权不知落入谁人之手;后借指不知胜利归属何人。《晋书 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sǐ nǎo jīn死脑筋思想僵化固执的人。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小爷叔,你真是死脑筋,旁人的话,哪里听得那么多。”
náo huí zhī sǐ蛲蛔之死蛲:人体寄生虫;蛔:蛔虫。形容不劳而获者终归会失败。《燕书》:“蛲蛔所藉以生者,在人肠胃之中也。”
è sǐ shì dà饿死事大饿死人是件大事。清 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况贫能病人,饿死事大,不惟利禄之见,尽人难免。”
shì sǐ ruò guī视死若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故战日有期,视死若归。”
tù sǐ gǒu pēng兔死狗烹野兔捕杀了;猎狗无用;被煮着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效力有功的人抛弃或杀掉。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huó bù huó,sǐ bù sǐ活不活,死不死指陷于困境,不知怎么办。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活不活,死不死,则要你一则一,二则二。”
shēng tuō sǐ zhuāi生拖死拽形容强行拖扯。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遂打了个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
sǐ qiú bǎi lài死求百赖见“死乞白赖”。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你死求百赖的叫我出去,出去干什么呀?”
sǐ yàng huó qì死样活气形容没有生气。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宁可向泼刺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
yǎng shēng sàng sǐ养生丧死同“养生送死”。丧,治丧。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养生丧死无撼,王道之始也。”
shēng sǐ ròu gǔ生死肉骨生、肉:用作动词。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shēng sǐ cún wáng生死存亡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
sǐ xīn yǎn死心眼固执拘泥,想不开。比喻性情固执,或者遇事想不开的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死心眼儿了!”
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先秦 左丘明《左传 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sǐ qù huó lái死去活来指因极度的疼痛或悲哀;晕过去;又活过来。多形容被打得很惨;或哭得很厉害。《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当下众人将那崔宁与小娘子死去活来拷打一顿。”
nǐ sǐ wǒ huó你死我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双方斗争尖锐;不能共存。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
shēng tóng qīn,sǐ tóng xué生同衾,死同穴衾:被子。生时共用一条被子,死后合一个坟墓。形容夫妻恩爱。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我既委身于你,乐则同乐,忧则同忧;生同衾,死同穴。”
shì sǐ rú yí视死如饴指甘心死去。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蒯彻本以口舌从事,与武涉同时,为主其心,吠尧何罪,甘赴鼎镬,视死如饴,诚壮士也。”
shēng lí sǐ jué生离死绝形容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晋书·殷仲堪传》:“而一旦幽絷,生离死绝,求之于情,可伤之甚。”
zhòng shǎng zhī xià,bì yǒu sǐ fū重赏之下,必有死夫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后汉书 耿纯传》:“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李贤注引《黄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sǐ yì míng mù死亦瞑目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清·袁枚《与香亭书》:“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
sǐ yào miàn zǐ huó shòu zuì死要面子活受罪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阿巧姐却是有点如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记三家出张,颇以为苦。”
sǐ dì qiú shēng死地求生求:寻取。指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中求取生存。《新唐书·赵孇传》:“士贵建功立名节,今虽众寡不敌,男子当死地求生,徒惧无益也。”
sǐ zhū gé néng zǒu shēng zhòng dá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傅専《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诗:“君不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千古奇事真堪诧。”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它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诗经 鄘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
qī sǐ bā huó七死八活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你哄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弄的七死八活,却要怎么?”
sǐ shēng qì kuò死生契阔契阔:久别的情怀。指生死离合。《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lù sǐ bù zé yīn鹿死不择音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shēng jì sǐ guī生寄死归寄:暂居。生似暂寓,死如归去。指不把生死当作一回事。《淮南子·精神训》:“生:寄也;死:归也。”
wàn sǐ yī shēng万死一生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
qī shēng qī sǐ七生七死见“七死七生”。
niǎo jìn gōng cáng,tù sǐ gǒu pēng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烹:煮烧。飞鸟打尽,弓被搁置不用;兔被捕杀后,猎狗则被烹食。比喻事情办成,功臣被害。鲁迅《立此存照》:“倘有不识时务者问:‘如果那时并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且汉人也配享太庙……则将如何?’我觉得颇费唇舌。”
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chū sǐ rù shēng出死入生①从死亡里获救。②犹出生入死。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诚之神,感天动地。”
qǐ sǐ rén ér ròu bái gǔ起死人而肉白骨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chū shēng rù sǐ出生入死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xiào sǐ jiāng chǎng效死疆场到边疆拼死报效国家。明 张居正《再乞休致疏》:“虽执殳荷戈,效死疆场,亦所弗避。”
shēng lái sǐ qù生来死去死接着生,生接着死,轮回不停。《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君不见生来死去,似蚁修还,为衣为食,如蚕作茧。”
bù sǐ zhī yào不死之药长生不死的药。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xīn ruò sǐ huī心若死灰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xiǔ mù sǐ huī朽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小官已为朽木死灰,若非你拯救吹嘘,安能到此。”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lù yǒu dòng sǐ g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kū mù sǐ huī枯木死灰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xiōng féi dì jí兄死弟及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yī bǎ sǐ ná一把死拿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老舍《骆驼祥子》八:“祥子没说什么,等高妈走了,对自己点了点头,似乎是承认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兴的。”
tù sǐ fú jǔ兔死凫举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吕氏春秋 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 之地矣。”
xún sǐ mì huó寻死觅活叫喊着要去死。多形容因极其悲痛或耍无赖而疯疯颠颠的样子。元 关汉卿《金钱池》:“只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无非是为俺家的缘故。”
jué yī sǐ zhàn决一死战拼死一战以决胜负。《清史稿 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zuì sǐ mèng shēng醉死梦生见“醉生梦死”。郭沫若《前茅·哀时古调》:“陈涉、吴广起田间,农民之中今在否?一笔,全勾,醉死梦生俦!”
shí sǐ jiǔ huó十死九活形容难以幸存。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yī rì shēn sǐ一日身死一旦自己死亡。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絮驾,故人重之。”
fāng shēng fāng sǐ方生方死方:正在。指事物不断生成或消亡。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sǐ gǔ gèng ròu死骨更肉犹起死回生。唐·牛肃《吴保安传》:“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
sǐ zhōng qiú huó死中求活死中求生。宋·王质《上皇帝书》:“今日刃侵于胸,火逼于肤,死中求活,法当寻出奇之计。”
sǐ qì chén chén死气沉沉形容没有一点生气。有时也形容意志消沉;缺少活力。鲁迅《书信集 致吴渤》:“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凡较好的作品,一定不准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