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jiǔ xuán zhī yuān九旋之渊 | 九:多数;旋:旋窝;渊:深渊。旋窝多的深渊。比喻智谋深广。 |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建心乎窈冥之野,藏志乎九旋之渊,虽有明目,孰能窥其情。” |
lì zhuī zhī tǔ立锥之土 | 立锥:插锥子。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能容身的极小地方。 | 曹冏《六代论》:“子弟无尺寸之封,功臣无立锥之土。” |
dǒu shāo zhī cái斗筲之材 | 斗:容器,1斗=10升;筲:竹器,1筲=12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永斗筲之材,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 |
shì jǐng zhī tú市井之徒 | 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5回:“三百余人,皆里巷市井之徒,胁肩谄笑之辈。” |
cún wáng wēi jí zhī qiū存亡危急之秋 | 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 | 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的一切,而当与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 |
zhù shí zhī jiān柱石之坚 | 像柱石一样坚硬。比喻大臣坚强可靠,能担负国家重任。 | |
dàn fàn zhī dào啖饭之道 | 啖:吃。指谋生的途径、方法。 | 鲁迅《隐士》:“登仕,是啖饭之道,归隐,也是啖饭之道。” |
kū gǔ zhī yú枯骨之余 | 枯骨:白骨,引申为死人。比喻垂死的人。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四卷:“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 |
rén qíng zhī cháng人情之常 | 通常情况下人们共有的情理或态度。 | 宋 司马光《应诏论体要》:“凡用一人,必或以为贤,或以为不肖,此固人情之常,自古而然,不足怪也。” |
máo fà zhī gōng毛发之功 | 形容极微小的功劳。 | 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窃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 |
qíng zhī suǒ zhōng情之所钟 | 钟:汇聚,专注。指痴情所向,十分专注。 | 《晋书·王衍传》:“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
yán zhī zhūn zhūn,tīng zhī miǎo miǎo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 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 | 《诗经 大雅 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
chén cài zhī è陈蔡之厄 | 陈蔡:春秋时期的陈国和蔡国;厄:灾难。形容旅途中被生活所困。 | 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
táng táng zhī zhèn堂堂之阵 | 堂堂:盛大的样子。军容壮大的阵势。 |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
rú zhī nai hé如之奈何 | 怎幺办。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3回:“倘或被眼疾手快的拿了送官,如之奈何?” |
yī rén zhī xīn,qiān wàn rén zhī xīn yě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 |
wèi yáng zhī sī渭阳之思 | 渭:渭河;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指甥舅的思念与怀旧之情。 | 《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
yī dé zhī jiàn一得之见 | 一点点肤浅的见解。表示谦虚。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bù cì zhī qiān不次之迁 | 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 东汉 班固《汉书 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
shùn zhī zhě chāng,nì zhī zhě wáng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他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他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 《史记 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
shì sú zhī jiàn世俗之见 | 世人的庸俗见解。 | |
shéng shū zhī shì绳枢之士 | 枢:门上的转轴;绳枢:用绳子系枢轴。形容生活贫穷的人或指贫苦人家子弟 | 南朝·梁·刘峻《广绝交论》:“则有穷巷之宾,绳枢之士。” |
bào zhù zhī xìn抱柱之信 | 后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
bō fù zhī jī剥复之机 | 剥复:《周易》的二卦名,剥落与来复;机:时机。盛衰、消长的时机。 | 《周易·杂卦》:“剥,烂也;复,反也。” |
sāng tǔ zhī móu桑土之谋 | 喻勤于经营谋划,防患未然。 | 《明史·赵世卿传》:“古者国家无事则预桑土之谋,有事则议全汤之策。” |
pín jiàn zhī zhī bù kě wàng,zāo kāng zhī qī bù xià táng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贫贱之知: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shùn zhī zhě chéng,nì zhī zhě bài顺之者成,逆之者败 | 顺:依顺;成:成功;逆:违背。顺从他的就能成功,违背他的定要失败。 | 宋·朱熹《寄陈同甫书》:“然区区鄙意,常窃以为亘古亘今只是一体,顺之者成,逆之者败,因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 |
lè chāng zhī jìng乐昌之镜 | 见“乐昌分镜”。 | 《剪灯新话·联芳楼记》:“一旦事迹彰闻,思情间阻,则乐昌之镜,或恐从此而遂分。” |
mí mí zhī lè靡靡之乐 | 同“靡靡之音”。 | 《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先此声者,其国必削。”《史记·殷本纪》:“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
jìn shēn zhī jiē进身之阶 | 进身:上升;阶:台阶。使身体能够上升的阶梯。旧指借以提拔升迁的门路。 | 元 胡柢遹《紫山大全集 礼论》:“殊不察自即位以来,所闻之言无大利害,适足以为口舌者进身之阶,虚失待大臣之体,渎上下之分。” |
hè hè zhī guāng赫赫之光 | 赫赫:显著貌。原指太阳的光明亮清晰。后比喻人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势。 | 汉 杨雄《法言 五百》:“赫赫乎日之光,群目之用也。” |
wàng nián zhī qì忘年之契 | 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同“忘年之好”。 | 唐 颜真卿《孙逖文集序》:“十五时,相国齐公崔日用试《土火炉赋》,公雅思遒丽,援翰立成,齐公骇之,约忘年之契。” |
chì zǐ zhī xīn赤子之心 | 赤子:初生的婴儿。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纯洁。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hài qún zhī mǎ害群之马 | 危害马群的坏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 宋 刘安世《尽言集 应诏言集》:“恣其毁誉;如害群之马,岂宜轻议哉!” |
gē jīn zhī méng割襟之盟 | 割襟:指腹为婚时,各自割下衣襟,彼此珍藏作为信物。指男女在未出生前就由其父母订立下婚约。 | 《元史·刑法志·二·户婚》:“诸男女议婚,有以指腹割衿为定婚者,禁之。” |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鸣鼓而攻之 | 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 《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quǎn mǎ zhī chǐ犬马之齿 | 齿:年轮。自己的年龄。 | 宋·杨万里《答张子仪尚书》:“今兹犬马之齿,七十有六矣。” |
bù kān zhī diǎn不刊之典 |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 《梁书 萧子云传》:“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悬日月,不刊之典,礼乐之孝,致治所成。”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zhào zh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 | 庸人:平凡的人。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姚安公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谓乎?” |
wò tà zhī cè,qǐ róng hān shuì卧榻之侧,岂容酣睡 | 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许别人侵占。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6回:“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
hèn zhī qiē gǔ恨之切骨 | 之:代词,指所恨对象。形容痛恨到极点。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膺,恨之切骨,只要朝廷稍加激动,十万之众不难指日集合。” |
pín jiàn zhī jiāo bù kě wàng,zāo kāng zhī qī bù xià táng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 《南齐书·刘悛传》:“后悛从驾登蒋山,上数叹曰:‘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顾谓悛曰:‘此况卿也。’” |
fēng wū zhī jiè丰屋之戒 | 《易·丰》:“《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高亨注:“‘丰其屋’,言贵族在位之时,如鸟得以飞翔于天空,故能大其屋也。”后以“丰屋之戒”、“丰屋之祸”、“丰屋之过”谓高大其屋,将有覆家之祸,应引以为戒。 | 《易·丰》:“《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高亨注:“‘丰其屋’,言贵族在位之时,如鸟得以飞翔于天空,故能大其屋也。” |
pú liǔ zhī zhì蒲柳之质 | 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答吉弘元常书》:“仆犬马之年,方古人而深愧;蒲柳之质,叹先秋而早零。” |
wéi wú zhī jìng鼪鼯之径 | 同“鼪鼬之迳”。 | 清·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时姬又恶嚣,非受縻于炎炙,则必逃之鼪鼯之径。” |
tūn zhōu zhī yú吞舟之鱼 | 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 《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
qiān jīn zhī dī,kuì yú yǐ rǎng千金之堤,溃于蚁壤 | 堤:堤坝;溃:崩溃。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炀帝》:“乃举国家之事,不属之名义自持之清流,而委之以鄙贱干没之宵小,岂非千金之堤,溃于蚁壤哉?” |
tǎng lái zhī wù傥来之物 | 傥来:偶然、意外得来的。无意中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财物。 | 先秦 庄周《庄子 缮性》:“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 |
pái yōu xù zhī俳优畜之 | 俳优:旧指演戏的人;畜:畜养。当作演戏逗乐来畜养他。指古时皇帝对文人的态度。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俳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
zhì zhī dù wài致之度外 | 指不放在心上。同“置之度外”。 | 《北史 薛辩传》:“朕且含养,致之度外,勿以言辞相析。” |
yī jǐn zhī róng衣锦之荣 | 衣:穿。显贵后穿锦绣衣服回归故乡的荣耀 | 《周书·令狐整传》:“然公门之内,须有衣锦之荣。” |
wū zhī cí xióng乌之雌雄 | 乌:乌鸦。乌鸦的雌雄难辨。比喻不分善恶是非。 | 《诗经·小雅·正月》:“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
wú fù jī zhī lì无缚鸡之力 | 缚:捆,绑。双手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虚弱或力气小。 |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 |
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dì死无葬身之地 | 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 |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天那,可怜害俺一家,死无葬身之地也。” |
wù yǐ è xiǎo ér wéi zhī,wù yǐ shàn xiǎo ér bù wéi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勿:不要;为:做。不要以为是微小的坏事就可以做,不要以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 | 《诸葛亮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dào xuán zhī kǔ倒悬之苦 |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同“倒悬之急”。 | 《元史 外夷传》:“群生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者鬻产而应役,倒悬之苦,日甚一日。” |
xíng qīn zhī guó形亲之国 | 指边界相邻而友好的国家。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传》:“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 |
lěi luǎn zhī wēi累卵之危 | 好比堆叠起来的蛋,极容易打碎。比喻情况极危险。 | 汉 刘向《极谏用外戚封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
hé zhé zhī fù涸辙之鲋 | 涸:水竭;干涸;辙:车轮的迹;鲋:鲫鱼。指干涸车辙里的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助的人。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 |
fù chē zhī jiè覆车之戒 | 比喻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 《晋书 庾纯传》:“纯以凡才,备位卿尹,不惟谦敬之节,不忌覆车之戒,陵上无礼,悖言自口。” |
rén zhōng zhī lóng人中之龙 | 比喻人中豪杰。 | 《晋书·宋纤传》:“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
xīn zhī guān zé sī心之官则思 | 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rén yì zhī bīng仁义之兵 | 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 |
fǎn jiàn zhī jì反间之计 | 间:离间。原意为利用敌人的间谍把假情况告知敌人使之失误的计策。后来指离间敌人内部,使之不团结的计策。 | 《孙子·用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
qú láo zhī ēn劬劳之恩 | 谓父母辛劳养育子女之恩。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9回:“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 |
hé shì zhī bì,suí hóu zhī zhū和氏之璧,隋侯之珠 | 和氏:春秋时楚人卞和;璧:玉器;隋侯:周代姬姓诸侯。指世上罕有的珍宝 |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
náo huí zhī sǐ蛲蛔之死 | 蛲:人体寄生虫;蛔:蛔虫。形容不劳而获者终归会失败。 | 《燕书》:“蛲蛔所藉以生者,在人肠胃之中也。” |
suí hóu zhī zhū隋侯之珠 | 隋:古国名。比喻珍贵的物品。 | 《庄子 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淮南子 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yě勿谓言之不预也 |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一经觉察,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
hé suí zhī zhēn和隋之珍 | 和:和氏璧;隋:隋侯珠。形容极为难得的东西。 | 汉·班固《答宾戏》:“先贱而后贵者,和隋之珍也。” |
chèn rén zhī wēi趁人之危 | 利用别人危险的境况图利。 | 蒋子龙《开拓者,开拓者》十六:“金城扭头瞪他一眼:‘去你妈的!君子不趁人之危。’” |
jīng jì zhī cái经济之才 | 指治国安民的才能。 | 唐 杜甫《上水遣怀》诗:“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
ruò áo zhī guǐ若敖之鬼 | 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若敖氏的鬼将因灭宗而无人祭祀。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 《左传 宣公四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
bù jié zhī fǔ不竭之府 | 竭:尽,完。取之不尽的府库。比喻很富有。 | 春秋·齐·管仲《管子·牧民》:“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
jūn tiān zhī yuè钧天之乐 | 钧天:古代神话传说指天的中央。指天上的音乐,仙乐。后形容优美雄壮的乐曲。 | 《异闻录·韦安道》:“行百许步,复有大殿,上陈广筵重乐,罗列樽俎,九奏万舞,若钧天之乐。” |
zhào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 召:召唤。挥:摆手。手一召就来,手一摆就去。形容非常听从指挥。 | 老舍《老舍自传》第六章第五节:“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
xíng zhī wéi jiān行之惟艰 | 惟:是。知道它并不难,去做它就难了。 | 《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
bǎi zhōu zhī jié柏舟之节 |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 | 宋 朱熹《与陈师中书》:“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 |
guǎng shà zhī yìn广厦之荫 | 厦:大房子;荫:遮蔽。指像大房子可以遮风蔽日那样给人们以保护。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力命》:“进其茙菽有稻粮之味,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 |
qì zhī rú bì xǐ弃之如敝屐 | 敝:破;屣:鞋。象扔破鞋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 《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 |
fén rú zhī huò焚如之祸 | 焚如:指燃烧或火灾。遭受火烧的灾祸。 | 晋·陈寿《三国志·明帝纪》:“人神弗右,而非罪师丹忠正之谏,用致丁、傅焚如之祸。” |
tiān rǎng zhī pàn天壤之判 | 壤:地。天和地,一在极上,一在极下,比喻差别极大。 | 老舍《老张的哲学》:“老张享受的是精神,真是天壤之判了。” |
chún chǐ zhī bāng唇齿之邦 | 嘴唇与牙齿互相储存依存。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与共。 | 《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
pí xiàng zhī jiàn皮相之见 | 皮相:从表面上看。没有说到点子上的肤浅看法。 | 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这种皮相之见,不识何以竟能深入人心而牢不可拔。” |
děng xián zhī rén等闲之人 |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
huì rán zhī gù惠然之顾 | 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同“惠然肯来”。 | 晋 袁宏《后汉纪 灵帝纪下》:“弥秋历冬,经迈二载,深拒以疾,无惠然之顾。” |
bù kān zhī lùn不刊之论 | 刊:消除;改正。古代把字写在竹简或木板上;有错误时;或改动或剥去;不刊:不能消除;不可删改。内容正确;不能更改的论断。 | 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论曹吴体法》第一卷:“况唐室已(以)上,未立曹吴,岂显释寡要之谈,乱爱宾不刊之论。” |
bù qíng zhī qǐng不情之请 | 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二》:“不情之请,惟君图之。” |
chóu zī zhī yōu畴咨之忧 | 畴咨:访问、访求。指人才难求的忧虑。 | 《尚书 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
yī shì zhī xióng一世之雄 | 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 宋 苏轼《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tāng bǐng zhī huì汤饼之会 | 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睟盘之期。” |
bù shì zhī gōng不世之功 | 不世:非凡。指极大的功劳。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隗嚣传》:“足下将建伊、吕之业,弘不世之功。而大事草创,英雄未集。” |
chǔ zhī yí rán处之夷然 | 处:处理,对待;之:代词;夷然:坦然。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 | 《晋书·王承传》:“承每遇艰险,处之夷然。” |
zhuǎn yǎn zhī jiān转眼之间 | 转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时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 明 胡文焕《群音类选 葛衣记 荐之知信》:“无端平地起波涛,转眼之间忘久要。” |
tiān zhī lù mín天之戮民 | 亦作“天之僇民”。受天惩罚的人;罪人。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
xīn xiàng wǎng zhī心向往之 | 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向往:想望;之:古汉语代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
què zhī bù gōng却之不恭 | 却:推辞;谢绝。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
gōng ér jìng zhī恭而敬之 | 恭:恭敬。指待人恭敬又有礼节 | 老舍《赵子曰》:“李顺恭而敬之的慢慢往起卷那张戏报子。” |
èr xìng zhī hǎo二姓之好 | 指两家困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 | 《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济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
yíng mǎn zhī jiù盈满之咎 | 财富过于充足会招致祸患。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折像传》:“吾门户殖财日久,盈满之咎,道家所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