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bù dēng dà yǎ zhī táng不登大雅之堂 |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
nèi chēng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 |
chí yí bù jué迟疑不决 | 犹豫疑惑,不能决定。 | 《隋书 段文振传》:“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
lián mián bù jué连绵不绝 | 连续而不中断。 |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神惠记》:“往余再丧妻,四丧子,复丧妹,最后丧母,连绵不绝。哭泣悲伤,五衷菀结。” |
guài dàn bù jīng怪诞不经 | 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原序》:“有如《西游》一记,怪诞不经,读者皆知其谬。” |
shā rén bù zhǎ yǎn杀人不眨眼 | 本来是禅宗用语。杀人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嗜杀成性;极端的暴虐凶残。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1卷:“汝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乎?” |
jīn bù huàn金不换 | 即使用金子来也不换,形容极为可贵。 | 京剧《粉妆楼》第六本:“常言道:败子回头金不换。” |
xià bù wéi lì下不为例 | 例:先例。下一次不能以这次为例子照样做。指只通融或宽恕这一次;以后不允许再做。 | 明 余继登《曲故纪闻》:“疏闻,英宗谓吏部臣曰:‘此人子之至情,予以移封,后不为例。” |
jīng jìn bù xiū精进不休 | 精进:专心努力上进;休:停止。指人不停追求进步。 | 《追求》:“刻苦,沉着,精进不休。” |
zhàn bù xuán zhǒng战不旋踵 | 旋:转。踵:脚后跟。打仗时不向后转。形容勇猛向前。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
yī sī bù gǒu一丝不苟 | 苟:苟且。丝毫也不马虎。形容办事极为认真。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
zhōng shǐ bù yú终始不渝 | 自始至终,一直不变。 | 《旧唐书 姚(王寿)传》:“卿早荷朝恩,委任斯重。居中作相,弘益已多;防边训兵,心力俱尽。岁寒无改,终始不渝。” |
duǎn hè bù quán短褐不全 | 短褐:粗麻布短衣。粗布短衣还破旧不完整。形容生活贫苦。 | 唐·卢照邻《对蜀父老问》:“藜羹不厌,短褐不全,庸非贫贱乎?” |
mēn shēng bù xiǎng闷声不响 | 不言不语,一声不响。 | 梁实秋《吸烟》:“我没有选择黄道吉日,也没有诹访室人,闷声不响的把剩余的纸烟一古脑儿丢在垃圾堆里。” |
jī bù róng fā机不容发 | 比喻时机紧迫。 | 清·魏源《默觚·治篇》:“事变之来,机不容发,事后追悟,与不悟同。” |
bù yuǎn qiān lǐ不远千里 | 不远:不以为远。不以千里为远。指不怕长途跋涉的辛劳。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bù chéng fāng yuán不成方圆 | 方圆:借指规矩。形容言语行动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bù gǔ bù lóng不瞽不聋 | 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公阿婆。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 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
nán nǚ shòu shòu bù qīn男女授受不亲 | 授:给予;受:接受;亲:亲自接触。封建礼教规定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言谈或授受物件,限制男女交往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
bù pò bù lì不破不立 | 破:破除;立:建立。不先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起新的。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 |
gè bù xiāng ràng各不相让 | 让:歉让。互不谦让、让步。 |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3章:“于是两方明争暗斗,各不相让,一天利(历)害一天。” |
fǔ guǐ bù shì簠簋不饰 | 簠簋:古代的食器、祭器;不饰:不整齐。指为官不清正廉洁的人。 |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 |
jí bù kě nài急不可耐 | 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六个人刚刚坐定,胡统领已急不可耐,头一个开口就说:\'我们今日非往常可比,须大家尽兴一乐。\'” |
lǚ jiào bù gǎi屡教不改 | 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也作“累教不改”。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戮子》:“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俊,因手刃之。” |
xīn shù bù zhèng心术不正 | 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9回:“宫曰:‘汝心术不正,我故弃汝!’” |
kǔ bù liáo shēng苦不聊生 | 聊生:赖以维持生活。形容备受痛苦,无法生存。 | 东汉·班固《汉书·严安传》:“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
bù wéi yǐ shèn不为已甚 | 已甚:过分。不做过分的事,要适可而止。多指对人的谴责或处罚要适可而止。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己,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未加毫末。’” |
tiān yǒu bù cè fēng yún天有不测风云 | 比喻灾祸是无法预料的。 | 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
rì jì bù zú,suì jì yǒu yú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 每天算下来没有多少,一年算下来就很多了。比喻积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很大收获。 | 《淮南子·真训》:“其道可以大美兴,而难以算计举也。是故日计之不足,而岁计之有余。” |
tú móu bù guǐ图谋不轨 | 谋划超出常规或法度的事。图:谋;图谋:暗中谋划;轨:法度;准则。 | 晋 陈寿《三国志 王彬传》:“因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图谋不轨,祸及门户。” |
bù kě duō dé不可多得 | 得:得到;获得。不能得到很多。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 | 东汉 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zhǔ tuō bù xíng属托不行 | 属:通“嘱”,托付。请托为其谋利,行不通。形容为官清正,大公无私。 |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困:贫乏。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bù gēn zhī lùn不根之论 | 根:根据;论:言论。没有根据的言论。 | 《汉书 严助传》:“朔、皋不根持论,上颇俳优畜之。 |
bù kě shèng jì不可胜记 | 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 | 南朝 宋 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功隐于视听,不可胜记。” |
tǔ zhū yú zé,shuí néng bù hán吐珠于泽,谁能不含 | 含:衔在嘴里。明珠出于水泽,则人人都会取来衔在嘴里。比喻君权旁落,则人人都要谋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翟峬传》:“故孔子曰:‘吐珠于泽,谁能不含。’谕君之权柄外假,则毕竟取以为己利,犹出于泽中,谁能不含。” |
bù kě xiàn liàng不可限量 | 限量:限定止境、数量。形容前程远大。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6回:“鲍文卿向知府着实赞这季少爷将来不可限量。” |
yī bù yā zhòng,bǎi bù suí yī一不压众,百不随一 | 少数敌不过多数。 | |
jǐng shuǐ bù fàn hé shuǐ井水不犯河水 | 指互不干扰;界限分明;不相联系。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 |
yī bù wán cǎi衣不完采 |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游侠列传》:“家无余财,衣不守采,食不重味。”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
tòng bù yù shēng痛不欲生 | 悲痛得不想再活下去了。痛:悲痛;欲:想;打算。 | 宋 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
yāo bù shèng dé妖不胜德 | 比喻邪不压正。 | 《史记·殷本纪》:“臣闻妖不胜德。” |
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 《论语 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bù yàn qí fán不厌其烦 | 厌:嫌;烦:麻烦。不嫌麻烦。 | 宋 袁燮《挈斋集》:“贽之先君,不惮其烦,而帝每不能听。” |
cóng róng bù pò从容不迫 |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不迫:不急促。形容临事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 魏兰《<浙案纪略>原序》:“当其临事之时,从容不迫,颜色不变,尤非庸常之辈所能及。” |
bù cè zhī zuì不测之罪 | 指大罪,死罪。 | 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
wǔ bù shàn zuò武不善作 | 意思是既动武就不能讲斯文。 | 《西游记》第六三回:“常言道:‘武不善作’,但只怕起手处不得留情,一时间伤了你的性命。” |
yī yī bù shě依依不舍 | 依依:恋慕的样子;舍:放开。形容对人或地方十分留恋;不忍离去。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次早,老婆婆起身,又留吃了早饭,临去时依依不舍,在破箱子内取出一件不曾开折的罗衫出来相赠。” |
bù shēng bù xiǎng不声不响 | 不说话,不出声。 |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
shì bù kě dāng势不可当 | 当:抵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 《晋书 郗鉴传》:“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 |
jī bù xiāng néng积不相能 | 积:积久而成的;能:亲善。指一向不和睦。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君与刘公积不相能,而信其虚淡,不为之备,终受制矣。” |
wěi mí bù zhèn萎糜不振 | 形容情绪低沉,精神颓废 | |
bù zhèng zhī fēng不正之风 |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
zhuì zhuì bù ān惴惴不安 | 指担心害怕(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 《诗经 小雅 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
jiàn suǒ bù jiàn见所不见 | 见“见所未见”。 | 汉·扬雄《法言·渊骞》:“七十子之于仲尼也,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文章亦不足为矣。” |
fàng dàng bù jī放荡不羁 | 放荡: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羁:约束。形容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 晋 王隐《晋书 王长文传》:“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 |
qì dù bù fán气度不凡 | 气:气质。气质和风度不同一般。 | 王朔《空中小姐》:“我那时的确也有些气度不凡。” |
chén yīn bù jué沉吟不决 | 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 三国 魏 曹操《秋胡行》:“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
cuì ér bù jiān脆而不坚 | 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
bù shèng qí rèn不胜其任 | 胜:能担当。没有能力担当那项重任。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
wú suǒ bù wéi无所不为 | 为:做。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张温传》:“揆其奸心,无所不为。” |
ài bù shì shǒu爱不释手 | 释:放开。喜爱到不肯放手。 | 清 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小暑日,王叔眉学博自武林归,以娱园主人画团扇相赠……儿起坐桃笙上,爱不释手。” |
āi ér bù shāng哀而不伤 | 哀:悲哀;伤:伤害;妨害;悲痛过分。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后用来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美。②比喻言行适度或无伤大雅。 | 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sǐ bù míng mù死不瞑目 | 死了也不闭眼。指人将要死之时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来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实现;死不甘心。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
huì ér bù juàn诲而不倦 | 诲:教诲,教导;倦:厌烦,疲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烦。 | 汉·蔡邕《彭城姜伯淮碑》:“有名物定事之能,独见先睹之效,然犹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
bù dòng shēng sè不动声色 |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 |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
shǐ zhì bù yú矢志不渝 | 表示永远不变心。 | 《晋书 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bù hǎo yì sī不好意思 | ①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②害羞;难为情。 | |
yīn jiàn bù yuǎn殷鉴不远 | 殷:指商朝后期;鉴:镜子。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
hǎi bù bō yì海不波溢 | 海上风平浪静,没有波浪。比喻平安无事。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五卷:“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 |
hǎo è bù qiān好恶不愆 | 愆:差爽,失误。好坏、善恶分明,没有差错。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好恶不愆,民知所适。” |
zuò lì bù ān坐立不安 | 坐着站着都不安宁。形容烦躁、紧张的样子。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 |
bù zì liàng lì不自量力 | 量:估计。不能估计自己的力量。指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 |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 摩揭陀国上》:“今诸外道不自量力,结党连群,敢声论鼓,惟愿大师摧诸异道。” |
shí bù qiú gān食不求甘 | 饮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节俭。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 |
bù míng bù bái不明不白 | 形容不清白、不正派或含糊不清。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李生)常与这些轻薄少年,成群结队,驰马试剑,黑夜里往来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么不明不白的事。” |
jiān rěn bù bá坚忍不拔 |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 宋 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píng shí bù shāo xiāng,lín shí bào fó jiǎo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 平时:平常;抱佛脚:拜佛。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 鲁迅《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却还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十个字形容当今学术界大部分的状况。” |
hóng dà bù jīng闳大不经 | 博大而不寻常。闳:宏大。经:寻常。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
bù huáng méi jǔ不遑枚举 | 犹不胜枚举。 | 梁启超《噶苏士传》第四节:“凡一切开民智增公益之事,无不尽力,设民会以通声气,立高等学校以养人材……凡兹文明之事业,不遑枚举。” |
gǒu pì bù tōng狗屁不通 | 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5回:“柳老赖婚狼心推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 |
jì zài ǎi yán xià,zěn gǎn bù dī tóu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 既:已经,已然;檐:屋檐。比喻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向对方屈服。指依附或有求于人,只得委曲求全。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三藏只得双手合着与他见个礼。” |
yī wù bù zhī一物不知 |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 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
bù fù zhòng wàng不负众望 | 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 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23回:“宋仪望起复履任之后,果然不负众望。” |
dàn ér bù yàn淡而不厌 | 比喻既不热心也不厌弃。 | 章炳麟《辨诗》:“淡而不厌者陶潜,则王维可废也。” |
bù xiū xiǎo jié不修小节 | 不注意生活上的小事。形容处世潇洒旷达。 | 《晋书 石苞传》:“石苞……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 |
jiū chán bù qīng纠缠不清 | 纠结缠绕在一起;理不清楚。形容纷乱;使人不易分辨清楚。 |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25回:“秋痕叹道:‘你如今一请就来,往后又是纠缠不清。” |
jiàn wù bù qǔ,shī zhī qiān lǐ见物不取,失之千里 | 见:遇到,看见;取:取得;失:失去。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形容不要错失良机。 | 明·张凤翼《红拂记·俊杰知时》:“呀,道兄差矣!岂不闻见物不取,失之千里,既遇明主,何必远去?” |
guā tián bù nà lǚ,lǐ xià bù zhěng guān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 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gòng rèn bù huì供认不讳 | 供认:被告对于某一事实或断言的真实性予以承认;讳:避讳。指对某项指控完全认同。 |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对所犯犯罪事实均供认不讳。” |
bù jiū bù cǎi不揪不采 | 不理睬。 | |
yī chéng bù biàn一成不变 | 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永不改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 | 西汉 戴圣《礼记 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
móu wéi bù guǐ谋为不轨 | 指准备做违反法纪的事或搞叛乱活动。 | 《魏书 任城王澄传》:“适得阳平表曰:穆泰谋为不轨,招诱宗室。” |
bù jì qí shù不计其数 | 计:计算。没法子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 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 襄阳始末》:“火炮、药箭射死北兵及坠水者,不计其数。” |
lè bù sī shǔ乐不思蜀 | 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cì cì bù xiū刺刺不休 | 刺刺:多话的样子。形容说话唠叨,没完没了。 | 唐 韩愈《送殷员外序》:“出门惘惘,有离别可怜之色。持被入直三省,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休。” |
bù shēng bù sǐ不生不死 |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现指半死不活。 | 《入楞伽经》第八卷:“如来藏世间,不生不死,不来不去,常恒清凉不变。” |
lè cǐ bù pí乐此不疲 | 乐:喜爱;爱好;疲:疲倦。乐于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觉疲倦。形容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
bù kě jiū jié不可究诘 | 究:追查;诘:追问。无法追问到底。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一回:“好好一座中国江山,被这班强有力的大人先生,闹的四分五裂,不可究诘,共和在那里?” |
gāo bù chéng dī bù jiù高不成低不就 | 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 | 宋 陈师道《宿柴城》诗:“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