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韦应物的诗 > 登楼寄王卿

登楼寄王卿

[唐代]: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登楼寄王卿”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楼阁观景,攀上丛林览胜,只恨当年和我一起携手登楼,相约上山的王卿已经远去多时,景同而人已无。面对着苍茫天空,滔滔大海,引起我无限情思。

秋风吹拂的山下,传来断断续续的砧杵声。极目远眺,荆榛树丛莽莽一片,一望无际,几乎塞满了全郡的每一处。

注释

楼:指滁州北楼。

王卿:诗人的朋友。卿:是对人的尊称或朋友间的亲切称呼。

阁:险峻处架木通行的小路。

恨不同:恨不能共同踏阁。

楚云沧海:指诗人在楚地,而王卿在海滨。

数家:极言人烟寥落。

砧(zhēn)杵(chǔ):捣衣所用的工具。这里是砧杵声,指代秋声。

“登楼寄王卿”鉴赏

赏析

开头两句“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而在用笔上,却又有委婉曲折之妙。一、二两句采用的都是节奏比较和缓的“二二三”的句式:“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在这里,意义单位与音韵单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个字,一波而三折,节奏上较之三、四句的“四三”句式,“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显然有缓急的不同。句中的自对,也使这两句的节奏变得徐缓。“踏阁”与“攀林”,“楚云”与“沧海”,分别在句中形成自对。朗读或默诵时,在对偶成分之间自然要有略长的停顿,使整个七字句进一步显得从容不迫。所以,尽管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在表现上却又不是一泻无余的,它流荡在舒徐的节律之中,给读者以离恨绵绵、愁思茫茫的感觉。

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的展示。在前两句中,诗人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歌唱;到这后两句,写法顿变,用似乎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粗粗看去,不免感到突兀费解;细细想来,又觉得惟有这释写,才静隋真景切、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登楼怀友这一主题。

第三句秋风里传来“数家”零零落落的砧杵声,表现了五代南唐李煜《捣练子》“断续寒砧断续风”的意境。“秋山下”,点明节令并交代“数家砧杵”的地点。“秋山”的景色也是萧索的。全句主要写听觉,同时也是诗人见到的颇为冷清的秋景的一角。最后一句着重写极目远望所见的景象。用“一郡”形容“荆榛”,几乎塞满了全郡。而“寒雨中”三字,又给“一郡荆榛”平添了一道雨丝织成的垂帘,使整个画面越发显得迷离恍惚。这一句主要诉诸视觉,而在画外还同时响着不断滴落的雨声。

三、四两句写景,字字不离诗人的所见所闻,正好切合诗题中的“登楼”。然而,诗人又不只是在单纯地写景。砧杵声在诗词中往往是和离情连在一起的,正是这种凄凉的声音震动了他的心弦,激起了他难耐的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秋风秋雨愁煞人,诗人又仿佛从迷迷潆漾的雨中荆榛的画面上,看到了自己离恨别绪引起的无边的惆怅迷惘的具体形象。因而。进入诗中的“砧杵”“荆榛”“寒雨”,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他用自己的怨别伤离之情开凿出来的艺术境界。所以,三、四句虽然字字作景语,实际上却又字字是情语;字字不离眼前的实景,而又字字紧扣住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采用虚实相生的写法。一、二句直抒,用的是虚笔;三、四句写景,用的是实笔。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虚笔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定下了抒写离情的调子。在这两句的映照下,后面以景寓情的句子才不致被误认为单纯的写景。景中之情虽然含蓄,却并不隐晦。实笔具体写出对友人的思念,使作品具有形象的感染力,耐人寻味,又使前两句泛写的感情得以落实并得到加强。虚实并用,使通篇既明朗又不乏含蓄之致,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动。

创作背景

诗人与王卿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赋诗抒怀,后来南北一方,诗人对他非常挂念。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韦应物简介

唐代·韦应物的简介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韦应物的诗(12篇)

猜你喜欢

鹊桥仙·待月

金朝完颜亮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髯虬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赠从弟·其三

魏晋刘桢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念奴娇·雪霁夜月中登楼望贺兰山作

明代朱栴

登楼眺远,见贺兰,万仞雪峰如画。瀑布风前千尺影,疑泻银河一派。独倚危栏,神游无际,天地犹嫌隘。琼台玉宇,跨鸾思返仙界。

我醉宿酒初醒,景融诗兴,笔扫千军快。下视红尘人海混,脱履不能长喟。对月清光,饮馀沆瀣,气逼人清煞。玉笙吹彻,此时情意谁解?


丹霞蔽日行

魏晋曹植

纣为昏乱,虐残忠正。

周室何隆,一门三圣。

牧野致功,天亦革命。

汉祚之兴,阶秦之衰。

虽有南面,王道陵夷。

炎光再幽,殄灭无遗。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代郑燮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画石

唐代刘商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赤壁

清代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井栏砂宿遇夜客

唐代李涉

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

唐代张说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

缓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唐代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後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