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译文及注释提交译文
赏析
《早渡淮诗》描绘的境界雄浑开阔,景物描写大气但又不失细腻,堪称隋炀帝写景抒情诗的名作。
首二句“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生动地描绘出了淮河两岸美丽的自然风光,淮水森森、晨雾霏霏,写出淮河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观。如果我们仔细品味这两句诗,又发现这景色的背后似乎暗暗涌动着一股沉郁之气,在晨雾的笼罩之下,使得整个景物呈现出一种朦胧的意境。同时,此二句与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在创作手法上似有相通之处,也许王勃的创作正是受到了隋炀帝的影响,也不无可能。“淮甸未分色,湍漭共晨晖。”两句有一语双关之意,这里的“淮甸”指淮河两岸,描写了两岸虽然历经多年割据,但景色却没有明显的分化,淮河两岸共享晓雾与晨辉。这两句诗表面上看似在单纯地刻画淮河两岸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当时杨广的身份是平陈统帅,所以说实则是借物抒情,表达出希望一举平陈成功,实现南北重归统一的美好愿望。“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几句是此诗中描写景色的佳句。尤其是“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给人以强烈的动感,生动地刻画了水中跳跃的鱼儿和滩涂上鸣飞的水鸟。寥寥几笔,河水之中,滩涂之上,一副活灵活现、充满生机的画面赫然显现在人们眼前,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使得淮河两岸的晨景顿时就活泛起来,从静止不动的事物变成了可听、可观、可感的美景。结尾两句“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由景生情,抒发了杨广希望自己的愁绪随着奔流的淮河水一起流逝,自己的心情顿时也变得顺畅许多。“高秋晚”指的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晚上。其中“愁因逝水归”刻画得恰到好处,看着滚滚而逝的江水,自己的愁绪和烦恼也一并随着江水一去不复返,这种将愁绪寄于流水的写法也常为后世文人所借鉴。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问君能有几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横江词六首》中的“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以及北宋词人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等句都与杨广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隋代·杨广的简介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今陕西华阴)人,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 杨广的诗(44篇)〕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圆景早己满,佳人犹未适。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舣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上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圆来,大笑排闼而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