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孙觌的诗 > 吴门道中二首

吴门道中二首

[魏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吴门道中二首”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河边的小村子里,有几间茅屋,屋前杨柳依依,翠绿色的柳条辉映着门窗。

河边渡口有人独自站着唤渡。虽然时值黄昏,烟雨茫茫,但摆渡人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

在翠绿的竹林中升起了袅袅炊烟,才知晓竹林深处有一个小村庄,走近才发现村里人家的门因下雨早早关闭。

这时从竹林中传出阵阵鸟叫,可是偌大的竹林中却发现不了鸟儿的位置,只见到长长的藤萝和黄昏中的古木。

注释

吴门:今江苏吴县。

藤罗:即藤萝。

参考资料:

1、蔡厚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76

2、吴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吴门道中二首”鉴赏

赏析

第一首诗着力描写乡里生活的萧散自得。几间茅屋的水边小村,杨柳扶疏,门窗尽绿。渡口有人在唤渡。虽然时值黄昏,唤渡人却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景物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前两句,纯用景物写生方法;后两句,才点出了人物,传出了声音,但画面却显得更为静谧。哪怕是连连传来的唤渡声,也只不过像是扔到浩淼的湖水里的小石子,只能在湖面上掀起几小圈涟漪,并没有打破静谧。

第二首诗着力渲染山林风光的天然幽趣。一缕炊烟,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发现了掩映在竹林深处的村庄。村子里的人家,在潇潇细雨中深闭着门户。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几声悦耳的鸟鸣;在高高的老树林里,藤萝缠绕,一片昏暗。这一句乃化用杜甫《白帝》“古木苍藤日月昏”句。第一首还写到人声,第二首则只有鸟语;第一首还只是向往一种静谧的乡居生活,第二首则进一步追求一个桃花源式的世界。虽然两首诗写的都是黄昏烟雨,但后一首显得更为幽寂,更为窈蔼迷蒙。

孙觌的为人,实在是至不足道。纪昀说:“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两首诗质量较高,颇类王安石晚年绝句,因此不能因人废言。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作于作者晚年归隐期间。孙觌早年谄附权奸,“当时已人人鄙之;晚年被罢斥,退居乡间。他感到自己飞黄腾达已经无望,便索然徜徉林下,到处寻幽览胜,悠游度日,注目于水边茅屋和渡口烟雨,怡情于炊烟、人家、鸟声、藤萝等幽静景观。这两首诗就是作于这种心境之下。

孙觌简介

魏晋·孙觌的简介

孙觌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

...〔► 孙觌的诗(1篇)

猜你喜欢

普天乐·垂虹夜月

元代徐再思

玉华寒,冰壶冻。云间玉兔,水面苍龙。酒一樽,琴三弄。唤起凌波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楼台远近,乾坤表里,江汉西东。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二

近现代鲁迅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题浔阳楼

唐代白居易

自此后诗,江州司马时作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

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微雨登城二首·其二

宋代刘敞

日午风高新雨晴,残花飞絮两轻轻。

垂鞭缓辔饶间望,时复林间布谷鸣。


阆水歌

唐代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饮酒

唐代柳宗元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

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小重山·几点疏雅誊柳条

清代张景祁

几点疏雅誊柳条。江南烟草绿,梦迢迢。十年旧约断琼箫。西楼下,何处玉骢骄?

酒醒又今宵。画屏残月上,篆香销。凭将心事记回潮。青溪水,流得到红桥。


客发苕溪

清代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

唐代许浑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北山

宋代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