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谢朓的诗 > 移病还园示亲属诗

移病还园示亲属诗

[南北朝]:谢朓

疲策倦人世,敛性就幽蓬。

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

凉薰乘暮晰,秋华临夜空。

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

折荷葺寒袂,开镜盼衰容。

海暮腾清气,河关秘栖冲。

烟衡时未歇,芝兰去相从。


“移病还园示亲属诗”译文及注释

译文

疲於奔波厌倦世事纷扰,要收敛情性,免为物欲所驱使回到东田家园。

停止拨琴伫立于清凉的月华之中,吹灭蜡烛看归飞的鸿雁。

已凉的蕙草犹送香于将暮还明的时候,入秋的花朵仍高临于残暑未退的天空。

树叶因露水浓重而低垂,山崖因凝结的云雾横抹山腰,而看似断折。

折取荷叶来补衣服,有超然出世意味,揭开镜衣看着自己衰老的面容。

时临傍晚,宽阔的江面雾霭纷纷,河水关山把我的深山居处与外界隔绝了。

道德高尚的贤人时时都存在,我将要去随从他们了。

注释

移病:上书称病辞职。

还园:归还田园,即回家。

疲策:疲于上司对自己的驱使。策,驱策。

人世:指官场。

敛(liǎn)性:约束自己平日的性情。

幽蓬:远离繁华场所的简陋草屋,此指家园。伫(zhù)凉月:伫立于清凉的月华之中。

归鸿:归飞的鸿雁。

薰(xūn):风。

暮晰:指明月。晰,明亮。

华:月光。

葺(qì):修补,此处是加厚、加强的意思。

袂(mèi):衣服的袖子。

清气:清新、闲静之气。

河关:关山河川。

栖冲:山间居处。

烟衡:似葵而香,这里暗喻情操高尚的隐士。

歇:散尽。

芝兰:香草,这里暗喻自己。

“移病还园示亲属诗”鉴赏

赏析

这首诗分三层。开头两句为第一层,诗人说自己疲于驰驱奔波,要移居栖遁。中间六句为第二层,通过描写秋季黄昏时分万籁俱寂的时刻,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微观察和体验,传达了一种极其幽静的意境。最后六句为第三层,描写内容由庄园扩展到更广阔的大自然界,在内容上也由诗人的所见变为所思,由直接观察变为一种印象和体验。这首诗句法清新,结构严谨,写景细致,意境极富韵味。

诗题说是因病而告假回乡,诗的首句却说是因为“疲”于官场的奔波而离官的。做官虽是既荣华又富贵,但遇祸乱时便有危险。谢朓一生谨小慎微,今遇朝廷祸乱,自然害怕而想离官还乡。次句写“还园”。“敛性”二字承上启下,由“人世”官场转到“幽蓬”家园,生活环境和自己的地位都变了,原来为追逐名利而混迹俯仰于官场的贪欲邪念,此刻也必须随之而收敛,以适应“幽蓬”新环境。前句“倦”字以示无意于“人世”。下句之“就”,紧承“倦”字,点示“幽蓬”对诗人的无限吸引力。一“倦”一“就”,诗人厌恶“人世”,向往“幽蓬”之情表露无遗。

“停琴”以下,全写诗人处身“幽蓬”情景。诗人厌弃“人世”,迁“就”这梦寐以求的“幽蓬”,自然是怡然自得,陶然忘机了。“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凉薰乘暮晰,秋华临夜空”四句全写“幽蓬”月夜。古代,琴是最能表达诗人幽情的,明月则更与隐者结下不解之缘。“停琴”是说,诗人本来是在悠闲地弹琴自娱的,当一轮明月从东方冉冉升起时,他立刻为月所迷,而骤停手中之琴,伫立于明月之中。前一“停”字,中一“伫”字,后一“凉”字,传神地活画出诗人凝神忘情见月而痴的神态。唯其“伫”立,故有月“凉”之感。有了月,自然就该灭了烛。灭了烛,能使月光更满,蓬境更幽,因而更能清晰地听到远方传来的归雁的飞鸣。“听归鸿”,不但丝毫无碍于蓬境之幽,而且反有“鸿鸣蓬更幽”之感。诗人从“停琴伫凉月”的夜初,一直玩赏到“秋华临夜空”的深夜,左右不见一人,唯薰草与月光相伴,可见诗人对幽蓬夜月迷恋之深。再细味“停琴”、“凉月”、“灭烛”、“归鸿”、“凉薰”等种种景色,又无不隐约地寄寓着倦于“人世”“疲策”而归“就幽蓬”的诗人自身的倩影。

“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由夜转晨,写黎明景色。树叶因露水浓重而低垂,这是黎明所见近景;山崖因凝结的云雾横抹山腰,而看似断折,这是清晨所眺远景。“叶低”、“崖断”,是凭视觉直接看到的;“露密”、“云重”,是据生活知识间接悟到的。见“叶低”、“崖断”而见不出叶之所以低,崖之所以断,却以“叶低”、“崖断”提疑问,以“露密”、“云重”作答疑。以此自问自答,更得黎明朦胧景色之神趣。

“折荷葺寒袂,开镜盼衰容”,二句由展转昼。古代隐士常标榜以荷为衣,以象征自己雅洁、幽香、清寒。时临深秋,折荷制衣,以示隐逸之志洁而且坚。因清水亦能照见人形,故此句中之“镜”,实指荷塘水面。对镜自见形容憔悴,可知久处“人世”“疲策”,所付出的代价。言外之意是:我早该离开“人世”了。

“海暮腾清气,河关秘栖冲”二句,由白昼再转到傍晚。这二句是说:时临傍晚,宽阔的江面雾霭纷纷,河水关山把我的深山居处与外界隔绝了。“秘栖冲”与“就幽蓬”呼应。前句是“就”,是说刚来幽蓬,后句“秘”意在拒绝出山了。

末两句“烟衡时未歇,芝兰去相从”进一步写“敛性”。这二句意思是说:情操高尚的人时时都存在,我要随从他们而去。“芝兰”相从“杜衡”,暗合诗题诗人“还园示亲属”之意。

全诗十四句。先用粗笔概括交代诗人厌倦并离弃官场,回到自己故乡。再以细笔具体地描写故乡黄昏、月夜、黎明、白昼、再到傍晚的优美、幽静、高洁的景趣,以对比令人厌倦的官场。对官场的污秽不着一字,而其污秽自见于读者的心中。

创作背景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春,谢朓在荆州遭王秀之谗毁奉诏回京被闲置着。七月,武帝死,八月,昭业即位为郁林王。谢朓被启用为新安王中军记室。皇室间为争夺皇权而大肆杀戮、谢朓的诗友王融等亦遭杀害,皇城一片恐怖,谢朓忧惧万分,弃官求隐思想一时占了上风,告病假回乡以避官场风险,自在其情理之中。于是谢朓以病解官还钟山庄园,于秋日作了这首诗。

谢朓简介

南北朝·谢朓的简介

谢朓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 谢朓的诗(18篇)

猜你喜欢

题峰顶寺

唐代李白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听流人水调子

唐代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普天乐·西湖即事

元代张可久

蕊珠宫,蓬莱洞。青松影里,红藕香中。千机云锦重,一片银河冻。缥缈佳人双飞凤,紫萧寒月满长空。阑干晚风,菱歌上下,渔火西东。


江上看山

宋代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送江水曹还远馆

南北朝谢朓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扫花游·送春古江村

宋代吴文英

水园沁碧,骤夜雨飘红,竟空林岛。艳春过了。有尘香坠钿,尚遗芳草。步绕新阴,渐觉交枝径小。醉深窈。爱绿叶翠圆,胜看花好。

芳架雪未扫。怪翠被佳人,困迷清晓。柳丝系棹。问闾门自古,送春多少。倦蝶慵飞,故扑簪花破帽。酹残照。掩重城、暮钟不到。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唐代任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阴雨

唐代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宋代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折桂令·游金山寺

元代张可久

倚苍云绀宇峥嵘,有听法神龙,渡水胡僧。人立冰壶,诗留玉带,塔语金铃。摇碎月中流树影,撼崩崖半夜江声。误汲南冷,笑杀吴侬,不记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