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知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知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bào zǐ zhī wǒ鲍子知我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史记 管晏列传》:“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wú yī bù zhī无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知识丰富。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引《五符经》:“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一者,至贵无偶之号也。”
jiàn shí zhī jǐ见时知几谓看到时运的推移而预知事情变化的先兆。
zì zhī zhī míng自知之明自己了解自己这样的明智。指对自己的(优)缺点了解得透彻。明:明智。先秦 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
yù rén wù zhī,mò ruò wù wéi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坏事)。《汉书 枚乘传》:“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晋书 苻坚载记上》:“谚曰:‘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谓也。”
zhī zú cháng lè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等。先秦 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bù zhī qǐn shí不知寝食犹言废寝忘食。形容异常专心、努力。
zhī fǎ fàn fǎ知法犯法知道法律;却违反法律。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
bù zhī qīng zhòng huǎn jí不知轻重缓急指人办事不知事情有主要的、次要的,急办的和可缓办的区别。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上级机关也不要不分轻重缓急地没有中心地同时指定下级机关做很多项工作。”
bǎo hàn bù zhī è hàn jī饱汉不知饿汉饥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学然后知不足困:贫乏。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shì sǐ zhī jǐ士死知己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qiè píng zhī zhì挈瓶之知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装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识浅薄,不能深明事理。《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之知(智),守不假器,礼也。”《战国策·赵策一》:“人有言,挈瓶之知(智),不失守器。”
yǎ zǐ màn cháng huáng bǎi wèi,zì jiā yǒu kǔ zì jiā zhī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哑子:哑巴;黄柏:黄檗,味苦。哑子尝到黄柏的苦味,知苦说不出。比喻有苦难言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文姜深闺寂寞,怀念诸儿,病势愈加,却是胸中展转,难以出口。正是‘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tā xiāng yù gù zhī他乡遇故知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果然有志竟成,上月被他打死一个,今日又去打虎,谁知恰好遇见贤侄。邂逅相逢,真是‘万里他乡遇故知’可谓三生有幸!”
zhī gāo shí dī知高识低知道高低大小。指懂道理,识大体,说话、做事有分寸。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金生是个聪明的人,在他门下,知高识低,温和待人。”
sài wēng shī mǎ,ān zhī fēi f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zhī shū dá lǐ知书达礼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群音类选 牧羊记 卫律说降》:“奈何所见不同,更不知书达礼。”
ruò yào rén bù zhī,chú fēi jǐ mò wéi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zūn wén xíng zhī尊闻行知尊:尊重。重视听到的意见,实行已懂的道理。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
shēn zhī zhuó jiàn深知灼见灼:明亮。深邃的知识,透彻的见解。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5回:“幼闻义方,长读经传,崇正辟邪之志,愈坚愈定,时以灭除老佛为念,深知灼见,确然无疑。”
quán zhī quán néng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郭沫若《郑成功》第四章:“全知全能的主是大公无私的。”
bù zhī gāo xià不知高下指说话做事不知轻重。明 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先生,谢得您救俺也,只俺有句不知高下的话儿敢说幺?”
zhī jǐ zhī yù知己之遇遇:待遇。像对知己一样的待遇。形容受到赏识。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5回:“吾以羁旅亡命,受齐侯知己之遇,今日不能出力,反害偻堙,殆天意也!”
dá dì zhī gēn达地知根比喻根底清楚、明白。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怕不依随蒙君一夜恩,争奈忒达地忒知根,兼上亲上成亲好对门。”
zǎo zhī jīn rì,hé bì dāng chū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巴金《秋》尾声:“谈话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zhī xíng hé yī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shí wēi zhī zhuó识微知著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新唐书·杜佑传》:“管仲有言:‘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之略也。”
gé wù zhì zhī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rén ér wú xìn,bù zhī qí k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fù rú jiē zhī妇孺皆知孺:小孩子。妇女和小孩子全都知道。形容大家都知道或一看就明了的简单事物。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3回:“果如张仙所言,形于诗歌,扮为杂剧,弄得妇孺皆知。”
bù zhī jiù lǐ不知就里就里:其中,内情。不知道内幕。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四卷:“你寻思,甚做处,不知就里,直恁冲冲怒?”
zhī wén dá lǐ知文达礼达:懂得。有才学,懂礼仪。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你既这等知文达礼,晓得敬重我……便饶你性命。”
mí tú zhī fǎn迷途知返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迷失了道路;知道后改到正路上来。比喻犯了错误后;知道改正。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
qióng shén zhī huà穷神知化穷:寻求到尽头。探求事物的神妙,了解事物的变化。《周易·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jiù yǔ xīn zhī旧雨新知旧相识和新朋友。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追求她的,关心她的,旧雨新知使老房子,他们家原来居住的那套四合院,电铃整天响个不停。”
zhà rù lú wéi,bù zhī shēn qiǎn乍入芦圩,不知深浅乍:刚刚,起初;圩:围子。新到一片芦苇地,不知这里边的深浅。比喻刚到一个新的地方,不熟悉情况,行动要谨慎。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2回:“假若不与他实说,蒙着头,带着他走,常言道:‘乍入芦圩,不知深浅。’”
wàng biǎo zhī lǐ望表知里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知本质。唐·杨炯《从甥梁锜墓志铭》:“穆天子羽陵之籍,莫不因条报叶,望表知里。”
zhī wǎng jiàn jīn知往鉴今鉴:借鉴。了解过去作为今天的借鉴。明·无名氏《太平宴》第一折:“知往鉴今,驱曹荡吴,非同小可也。”
suì hán zhī sōng bǎi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zhī rén shàn chá知人善察察:观察。善于识别观察人才。《魏书》:“知人善察,难眩以伪。”
wén yī zhī shí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zhī zǐ mò ruò fù知子莫若父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先秦 管仲《管子 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bù zhī dà tǐ不知大体知:知道;大体:重要的道理。不懂得大道理或从全局出发。《旧唐书·田弘正传》:“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情,凡四上表不报。”
bù zhī yǒu hàn,hé lùn wèi jìn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zì zhī ér bù zì jiàn自知而不自见自知:有自知之明;自见:自我显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炫耀春秋·楚·李耳《老子·德经》:“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
bù zhī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不知人间有羞耻事形容无耻到极点。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huàn nàn jiàn zhī jǐ患难见知己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余秋雨《霜冷长河·关于友情》:“他们说,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
bó gǔ zhī jīn博古知今博:广博。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三国·魏·王肃《孙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shén bù zhī guǐ bù jué神不知鬼不觉指形迹隐秘,不为人知。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这烦恼神不知鬼不觉,天来高地来厚。”
shēng ér zhī zhī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kùn zhī miǎn xíng困知勉行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jiàn wēi zhī zhù见微知著微:微小;著:明显。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zhī rén shàn rèn知人善任了解下属;善于任用(任:任用;使用)。汉 班彪《王命论》:“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bù zhī xū shí不知虚实虚实:或虚或实,情况。泛指不掌握或虚或实的内部情况。《汉晋春秋》:“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luò yè zhī qiū落叶知秋一看到落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了。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宋 唐庚《文录》:“仙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lěng nuǎn zì zhī冷暖自知水的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唐 善无畏《大日经疏》第12卷:“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kě xiǎng ér zhī可想而知想:推想。可以通过推想而了解真相。宋 王楙《野客丛书 汉唐俸禄》:“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状,可想而知。”
shì wēi zhī zhe视微知着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nián shào wú zhī年少无知年纪小,不懂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口尚乳臭,谓世人年少无知;三折其肱,谓医士老成谙练。”
míng zhī gù wèn明知故问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却还要故意问别人。清·石玉昆《三侠五义》:“见他这番光景,明知故问道:‘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
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bù zhī cóng hé shuō qǐ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zhī wú bù yán,yán wú bù tīng知无不言,言无不听说的人,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听的人,没有一句话不接受。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时素臣正在得君,真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听。旬月之内,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都会有知心朋友;尽管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亲近。海内;四海之内;古时候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把国内称为海内;现泛指世界。天涯:天边;比邻:紧靠的边邻。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 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ǎo mù zhī wēi草木知威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新唐书 张万福传》:“朕谓江淮木草亦知尔威名。”
bù zhī shēn qiǎn不知深浅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抑且水荡坡塘,不知深浅。”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贫乏。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yī wèn sān bù zhī一问三不知三不知:指对事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都不知道。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也作“一问摇头三不知”。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cōng míng ruì zhī聪明睿知聪明:聪敏有智慧。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周易·系辞》:“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mò zhī suǒ wéi莫知所为不知道怎幺办好,形容激动得不知怎幺办。亦作“莫知所谓”。《晋书·王廙传》:“是时温将废海西公,百僚震栗,温亦色动,莫知所为。”
lüè zhī pí máo略知皮毛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7回:“才女才说学士大夫论及反切尚切瞠目无语,何况我们不过略知皮毛,岂敢乱谈,贻笑大方!”
jí fēng zhī jìng cǎo疾风知劲草只有经过猛烈大风的考验;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原来比喻在危急关头才显出的意志坚强;经得起考验;现在还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阶级斗争的考验;才能显出谁是坚强的革命者。劲:有力量。《东观汉记 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尽草。”
bù zhī dīng dǒng不知丁董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清 赵翼《陔余丛考 成语》:“曹操既擒吕布,欲缓其缚。刘备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太师乎?\'
zhòng suǒ zhōu zhī众所周知大家普遍知道的(周:普遍)。宋 朱熹《朱子语类》:“虽十目视十手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谨独。”
bù zhī qù xiàng不知去向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yī yè zhī qiū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可以预料出事物的发展趋向。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bù zhī dīng dǒng不知薡蕫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尔雅 释草》:“莢,薡蕫。”郭璞注:“似蒲而细。不知薡蕫者,岂不辨菽麦意乎?”
xiù cái bù chū mén,ér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秀才:指儒生。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鲁迅《谚语》:“古之秀才,自以为无所不晓,于是有‘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自负的漫天大谎。”
bù zhī guì jiàn不知贵贱指不知事物的轻重与价值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4回:“你若说你和我一样,你就是不知贵贱的人了。”
dǔ zhe zhī wēi睹着知微从明显的表象,推知到隐微的内情。
zhuó shuǐ zhī yuán酌水知源饮水要明白它的来源。比喻不忘本。明·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之二六:“谬膺重任,得免愆尤,实老师教庇所及,酌水知源,敢忘衔结。”
zhī qíng bù bào知情不报知道情况而不报告,特指没有犯罪的人主动地或被动地对当局隐匿别人的叛逆罪或重罪的行为。古华《芙蓉镇》第三章:“知情不报者,与坏人同罪。”
tián bù zhī xiū恬不知羞见“恬不知耻”。清·王韬《凇隐漫录·冯佩伯》:“特不解当时妇女,何以恬不知羞,岂真叔宝全无心肝者哉?”
yán zhě bù zhī言者不知谓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贵行不贵言也。驷不及舌,多言多患。”一本作“言者弗知”。
chán bù zhī xuě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汉·桓宽《盐伯论·相刺》:“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
xīn zhī qí yì心知其意意:意义。心中领会了文章的主旨或技艺的要领。《史记 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bù zhī hé xǔ rén不知何许人许:处所。不知道是哪里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逸民传》:“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
zhī bǐ zhī jǐ知彼知己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先秦 孙武《孙子 谋攻》:“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zhī xióng shǒu cí知雄守雌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先秦 孔子《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yǐ wēi zhī zhù以微知着微:微小;着:显着。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他的实质。宋 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
zuò zhī qiān lǐ坐知千里坐在屋里而知晓千里之外的事情。形容具有远见卓识。南朝·梁·任乧《奏弹曹景宗文》:“光武命将,坐知千里。”
zhī wēi zhī zhāng知微知彰微:细小。彰:明显。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亦作“知微知章”、“知章知微”。《周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qiǎng bù zhī yǐ wéi zhī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一卷:“都管强不知以为知,逐叶翻翻,一直翻到后面去。”
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士为知己者死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战国策 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lüè zhī yī èr略知一二指稍微知道一些。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5回:“我同骆府虽非本家,向有亲谊,他家之事,也略知一二。”
zhī lái cáng wǎng知来藏往指对未来有所预见,对已往心中了然。《周易 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