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ān shēn lì mìng安身立命 | 安身:有容身之所;立命:精神上安定。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
suí yù ér ān随寓而安 | 见“随遇而安”。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4卷:“安,谓随所寓而安,盖深于静也。” |
ān zhī ruò sù安之若素 | 安:指心安;若:如同;素:平素;向来。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心情平静得像往常一样;毫不介意。②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
ān mín gào shì安民告示 | 安:安定;告示:布告。①原指官府在新官上任或社会变乱后;为安定民心所发布的文告。②现借指把要办的事或问题预先通知下来;让大家有所准备。 | 清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25回:“李秀成全不费力,已拔了南康城……先出安民告示,次第收复汝宁、饶州各郡县。” |
ān guó níng jiā安国宁家 | 指治理国家。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 |
ān cháng shǒu fèn安常守分 | 分:本分,自己分内的。习惯于平稳的生活,安守本分。 |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四:“如有一般人,只安常守分,不恁求利,然有时意思亦是求利,察其所安,又看他心所安稳处,一节深一节”。 |
yàn ān kè dú燕安酖毒 | 谓沉溺于安逸享乐,犹如饮毒酒自杀。 | |
ān fèn shǒu cháng安分守常 | 分:本分;守:保持;常:常规。规矩老实,安守本分,不惹是生非。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3回:“你可好生用心学习,再如不安分守常,你可仔细。” |
ān fèn zhī zú安分知足 |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人当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 |
mín bù ān zhěn民不安枕 | 安:安稳。人民不能安心睡觉。形容生活极不稳定。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43回:“被他这一闹,却闹得人心皇皇,民不安枕了。” |
bù ān yú wèi不安于位 | 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六年》:“不安其位,宜不能久。” |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ī zh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史记·陈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píng ān wú shì平安无事 | 平平安安,没出什么事故。 | 元 无名氏《昊天塔孟良盗骨》第二折:“哥哥将令,着兄弟巡界河去,平安无事,回哥哥的话来。” |
xíng zuò bù ān行坐不安 | 行:走。走也不是,坐也不是。形容心情焦躁不宁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瑜闻大惊,行坐不安。” |
qǐn bù ān xí寝不安席 | 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睡不着觉。 |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shàng xià xiāng ān上下相安 | 上下:指尊卑、长幼、上级与下级;安:安稳,安定。上面和下面,相安无事。 | 《晋书·束皙传》:“主无骄肆之怒,臣无嫠缨之请,上下相安,率礼从道。” |
rì jìn cháng ān yuǎn日近长安远 | 长安:西安,古都城名,后为国都的统称。旧指向往帝都而不能达到。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
chuáng shàng ān chuáng床上安床 | 比喻不必要的重叠。 | 南朝 陈 姚最《续画品 毛棱》:“善于布置,略不烦草。若比方诸父,则床上安床。” |
xià zhài ān yíng下寨安营 | 寨:防守用的栅栏;安:安置;营:营房。指军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 | |
shí gān qǐn ān食甘寝安 | 见“食甘寝宁”。 | 《北史·恩幸传·赵默》:“及诉将获罪,默因构成以诛之,然后食甘寝安,志于职事。” |
shēng zhī ān xíng生知安行 | 生来就知道天下通行的大道,从容安然地实现天下的大道。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guó tài mín ān国泰民安 | 泰:太平。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 宋 吴自牧《梦梁录 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
ān rán wú yàng安然无恙 | 安然:平安;恙:疾病;伤害;无恙:没有疾病、灾祸或事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经过动乱或灾害而平安无事;没有受到损害。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按院照旧供职,陆公安然无恙。” |
yàn ān zhèn dú宴安鸠毒 | 宴安:贪图安逸、享乐;鸠毒:喝毒酒自杀。安乐就象毒药。指贪图享受就等于喝毒酒自杀。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闵公元年》:“宴安鸠毒,不可怀也。” |
chuáng xià ān chuáng床下安床 | 比喻无谓之重复。同“床上施床”。 |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九:“[邵雍]平生不为训解之学,尝曰:‘经意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下盖屋,床下安床,滋惑矣。’” |
yàn ān kè dú宴安酖毒 | 见“宴安鸩毒”。 | |
píng píng ān ān平平安安 | 没有事故,没有危险。 | 曾朴《孽海花》第28回:“令兄还在丁公馆里,和丁成同榻宿了一宵,平平安安的回来。” |
fǎn cè huò ān反侧获安 | 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心神不安。形容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去。指安抚人心的措施很奏效。 | 唐·陆贽《奉天遣使宣慰诸道诏》:“昨者改元施令,悔往布新,将反侧获安,则干戈日弭。” |
lè yè ān jū乐业安居 | 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过着安定的生活。形容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定正常。 | 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见如今四海无虞,八方黎庶皆丰富,乐业安居。” |
bù ān běn fèn不安本分 | 本分:本身应尽守的职责和规矩。形容不务正业,不守规矩。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 |
lè tiān ān mìng乐天安命 | 见“乐天知命” | 巴金《春》:“连她这个乐天安命的年轻姑娘现在也说出这样的话来,这倒是觉新料想不到的。” |
ān yú pán shí安于盘石 | 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 | 《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杨倞注:“磐石,盘薄,大石也。” |
qǐn kuì bù ān寝馈不安 | 馈:吃饭。吃饭睡觉都不得安宁。形容心事重重。 | 曾朴《孽海花》第26回:“水陆处处失败,关隘节节陷落,反觉得忧心如捣,寝馈不安。” |
yī lù píng ān一路平安 | 旅途上平安顺利。 | 明 范受益《寻亲记》:“大王爷,保佑弟子一路平安,脚轻手健。” |
lè dào ān mìng乐道安命 | 乐守正道而安于天命。 | 南朝·宋·鲍照《园葵赋》:“荡然任心,乐道安命。” |
ān shì rú cháng安适如常 | 平安舒适像正常情况一样。 | 叶圣陶《线下 孤独》:“待交了春,天气渐见和暖,就安适如常了。” |
ān jiā luò hù安家落户 | 安:安置;落户:指定居。①在一个新的地方安家定居。有时指干部到基层长期居住。②也比喻某种动物、植物被移至某地后能生长繁殖。 | 丁玲《杜晚香》:“我们决心在这里安家落户。” |
bù rù shòu xué,ān dé shòu zǐ不入兽穴,安得兽子 | 不进野兽窝,怎能捉到小野兽。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周书·李远传》:“古人有言:‘不入兽穴,安得兽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济。” |
ān shēn zhī chù安身之处 |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
dìng guó ān bāng定国安邦 | 邦:国家。治理和保卫国家,使国家安定稳固。 |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枉了你扬威耀武,尽忠歆节,定国安邦,偏容他鸱鸮弄舌,乌鸦展翅,强配鸾凤。” |
ān zhěn ér wò安枕而卧 | 放好枕头睡大觉。比喻太平无事,不必担忧。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黥英列传》:“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 |
zhú bào píng ān竹报平安 | 指平安家信。竹报:旧时家信的别称。 |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 支植下》:“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
tǎn tè bù ān忐忑不安 | 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忐忑:心神不安定。 | 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卷:“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
bǎo jìng ān mín保境安民 | 安民:安定人民生活。保卫国境,使人民安居乐业。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1回:“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
ān cháng shǒu gù安常守故 | 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 明·海瑞《申军门吴尧便宜五事文》:“本院非安常守故人也。至任以来,千万人以鼓舞作兴,翻然改革望之矣。” |
huáng kǒng bù ān惶恐不安 | 惶恐:惊慌、害怕。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 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
wò bù ān zhěn卧不安枕 | 睡不安宁。形容心事、忧虑重重。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然则带兵呢?成日里卧不安枕,食不甘味,又将如何?” |
rén bù zì ān人不自安 | 人心惶惶,动摇不定。 | 《魏书 慕容盛传》:“于是上下震局,人不自安,虽忠诚亲戚,亦佥怀离贰。” |
ān cháng chǔ shùn安常处顺 | 安:习惯于;处:居住,居于;顺:适合,如意。习惯于平稳的日子,处于顺利的境遇中。 |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
wò bù ān xí卧不安席 | 睡不安宁。形容心事、忧虑重重。 | 《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
ān rěn wú qīn安忍无亲 | 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
zhī ān wàng wēi知安忘危 | 只知道过太平日子而忘记了危险的时候。 | 晋·潘岳《秋兴赋》:“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
xīn ān shén tài心安神泰 | 泰:通畅,平安。心神安宁,泰然自若。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00回:“诵得久了,狄希陈口内常有异香喷出,恶梦不生,心安神泰。” |
ān shén dìng pò安神定魄 | 安:安定,安稳;魄:魂魄。指安定心神,稳定神智。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剂,连进了数次粥汤,被众人扶入寝室,一夜稳睡。” |
lǚ ān tí fèng吕安题凤 | 比喻造访不遇。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 |
ān ān fèn fèn安安分分 | 为人规矩老实,做事不敢越轨。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倘使他安安分分的画了出来,写了个老老实实的上下款,未尝不过得去。” |
yú ān sī wēi于安思危 | 于: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 《战国策 楚策四》:“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
xí gù ān cháng习故安常 | 指习惯于规。 | 陈炽《〈盛世危言〉序》:“中国乃闭关绝市而不能,习故安常而不可。” |
sǔn rén ān jǐ损人安己 | 损人利己。 | 元·无名氏《小张屠》第三折:“你那厮损人安己,惹下祸灾。” |
ān tǔ zhòng jiù安土重旧 | 指留恋故土,不轻易改变旧俗。 | 《后汉书 南蛮传》:“[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 |
ān pín shǒu dào安贫守道 | 道:主张、学说。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 宋 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
lì yè ān bāng立业安邦 |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同“立国安邦”。 | 元 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想五帝之世,求贤用士,立业安邦,你是不知也。” |
rù tǔ wéi ān入土为安 | 旧时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 | 清 吴趼人《胡涂世界》:“舍妹已断了气,也该出殡了。在家虽好,但一则火烛当心,二者死者亦可以早些入土为安。” |
suí yù suí ān随寓随安 | 犹言随遇而安。 | 宋·魏了翁《浪淘沙》词:“世念久阑珊,随寓随安。人情犹望衮衣还。” |
ān cháng xí gù安常习故 | 安:安于,习惯于;常:常规;习:习惯;故:故旧。习惯于成规。 | 清 魏源《默觚下 治篇七》:“彼安常习故之流,所安者目前,所知者陈例,所辟者嫌疑,得不震而疑,同声而扰格者乎?” |
tān tú ān yì贪图安逸 | 追求个人享受。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9回:“你若是借口不肯前去,便是贪图安逸,在家恋着妻子,乃是不孝之子。” |
chǔ ān sī wēi处安思危 | 处:居于;思:想,考虑。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要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
kě tóng huàn,nán chǔ ān可同患,难处安 | 患:患难;处:相处,交往。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指忘恩负义的人。 |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
wèn ān shì shàn问安视膳 | 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
zhī mìng ān shēn知命安身 | 命:命运。服从命运,安于自身所处的地位。 | 元·无名氏《滓范叔》第一折:“量范雎是一愚瞽之夫,则可待时守分,知命安身,未敢希望功名也。” |
ān yú gù sú,nì yú jiù wén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
ān rú tài shān安如太山 | 见“安如泰山”。 | 汉·焦赣《易林·坤之中孚》:“安如太山,福禧屡臻。虽有豺虎,不致危身。” |
cháng ān jū dà bù yì长安居大不易 |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
jú jí bù ān局蹐不安 | 局蹐:畏缩不安的样子。形容恐惧不安。 |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徐信闻言,甚局蹐不安,将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阳村店遇见此妇始末,细细述了。” |
wèn ān shì qǐn问安视寝 | 见“问安视膳”。 | 宋·陈亮《廷对策》:“而问安视寝之余,所以察词而观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众。” |
bù tàn hǔ xué,ān dé hǔ zǐ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探:探测;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晋·陈寿《三国志·吕蒙传》:“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lì guó ān bāng立国安邦 |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亦作“立业安邦”。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你看我立国安邦为相宰,那其间日转千阶,喜笑迎腮,挂印悬牌。”元·宫大用《七里滩》第一折:“自开基起运,立国安邦,坐筹帷幄,竭力疆场。” |
tài shān zhī ān泰山之安 | 安:安稳。像泰山那样稳固。形容稳固安定。 |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 |
wéi wàn ān jì为万安计 | 为绝对安全着想。 | |
shǒu fēn ān cháng守分安常 | 信守本分,安于故常。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 |
biàn wēi wéi ān变危为安 | 变危急为平安。 | 宋 司马光《论周琰事乞不坐冯浩状》:“陛下当此之时变危为安,变乱为治,易于返掌。” |
mín ān guó tài民安国泰 | 人民安乐,国家太平。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大宋自太祖开基,太宗嗣位,历传真、仁、英、神、哲共是七代帝王,都则偃武修文,民安国泰。” |
ān yú pán shí安于磐石 | 安:安稳;磐石:巨石。像磐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非常稳固。 | 战国 赵 荀况《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 |
ān shēng fú yè安生服业 | 服:从事。平稳地生活,安心地从事自己的生业。 | 梁斌《红旗谱》:“她想到冯老兰,不一定肯让朱老忠安生服业地活下去,她的心情更加忧惧不安。” |
zuò lì bù ān坐立不安 | 坐着站着都不安宁。形容烦躁、紧张的样子。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 |
zhì guó ān mín治国安民 | 治:治理;安:使安定;这里指使人民各安其业的意思。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定。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
ān dǔ rú gù安堵如故 | 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 | 汉 荀悦《汉纪 高祖纪》:“吏人皆安堵如故,民争献牛酒。” |
jū ān lǜ wēi居安虑危 | 同“居安思危”。 | 《宋书·文五王传》:“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虑危,不可不惧。” |
zhì guō ān bāng治郭安邦 | 犹治国安邦。 | 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间有古之长仆,亦有治郭安邦之功,救世保民之力,其形象概亦毁之,其意何也?” |
bù gē huò ān怖鸽获安 | 怖;惶惧。比喻走投无路的人又获得了安身之地。 | 南朝·梁·萧纲《谢赐钱启》:“方使怖鸽获安,穷鱼永乐。” |
ān yú suǒ xí安于所习 | 安:习惯于。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指习惯对人的制约。 | 明 袁宏道《叙梅子马王程稿》:“人情安于所习,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 |
shǎo ān wù zào少安毋躁 | 毋:不要。暂且安心等一会儿;不要急躁。 | 唐 韩愈《答吕毉山人书》:“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所为,少安无躁。” |
ān shì lì chù安室利处 | 指安全便利的处所。 | 先秦 庄周《庄子 徐无鬼》:“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 |
shǒu dào ān pín守道安贫 | 坚守正道,安于贫穷。旧时用来颂扬贫困而有节操的士大夫。 | 《旧唐书·王及善等人传赞》:“守道安贫,坏远当仁。” |
ān xián zì zài安闲自在 | 安静清闲,自由自在。形容清闲无事。 | 明 李贽《焚书 预约 早晚礼仪》:“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付,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
ān ruò tài shān安若泰山 | 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 | 《南史 梁纪下论》:“自谓安若泰山,算无遗策。” |
ān zuò dài bì安坐待毙 | 坐着等死。指不积极想办法,坐等灭亡。 | 明 李贽《焚书 复邓鼎石》:“惟是世人无才无术,或有才术矣,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趋避,故亦遂因循不理,安坐待毙。” |
ān dìng tuán jié安定团结 | 指形势、秩序、生活安稳,民众气氛和睦。 | 邓小平《军队要整顿》:“我们要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安定团结的指示,整顿军队。” |
zuò wò bù ān坐卧不安 | 坐不稳;睡不安。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 《坛经 行由品》:“房中思想,坐卧不安。” |
ān xīn luò yì安心落意 | 放心,无忧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