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qīng kǒu bái shé青口白舌 | 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 | 洪深《五奎桥》第一幕:“这样的好风水,保桥还来不及呢!岂可青口白舌,轻易说拆去么?” |
jiān zuǐ bó shé尖嘴薄舌 | 形容说话尖酸刻薄。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你既要骗我酒吃,又斗我围棋,偏有这些尖嘴薄舌的话说!” |
zhāng kǒu jié shé张口结舌 |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
jiǔ rù shé chū酒入舌出 | 形容人喝酒以后喜欢唠叨。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十卷:“臣闻之酒入者舌出,舌出者弃身,不宁弃酒乎?” |
shé duān yuè dàn舌端月旦 | 指常在谈话中议论别人。 | 宋·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舌端月旦,皮里阳秋。” |
yī kǒu sān shé一口三舌 | 比喻唠叨、话多。 | 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无益。” |
tiáo zuǐ nòng shé调嘴弄舌 |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
qián kǒu jié shé箝口结舌 | 结舌:舌头转不动。闭口不说话。形容不敢讲话 | 宋·司马光《乞改求谏诏书札子》:“是诏书始于求谏,而终于拒谏也,臣恐天下之士益箝口结舌,非国家之福也。” |
wǎng fèi kǒu shé枉费口舌 | 白费口舌。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七章:“许琴不愿向这个不关心人只关心自己的七姐枉费口舌。” |
mù dèng shé jiǎo目瞪舌挢 | 同“目瞪口呆”。 | 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一报元征》:“向之主战者,乃始目瞪舌挢,神丧胆落,不敢出一语。” |
qián kǒu jiǎo shé钳口挢舌 | 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 《清史稿·朱琦传》:“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钳口挢舌而莫敢言。” |
shé jiān kǒu kuài舌尖口快 | 尖:尖锐,锋利。快:锐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 | 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
pín zuǐ jiàn shé贫嘴贱舌 |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
liǎng miàn èr shé两面二舌 | 比喻在两方面挑拔。 | 宋 司马光《涑水家仪》:“凡女仆两面二舌、虚饰迭谗者逐之。” |
bì kǒu bǔ shé闭口捕舌 | 犹言瓮中捉鳖。比喻敌方已被控制,无法逃脱。 | 《晋书 张玄靓传》:“旋谓基曰:‘綝击其东,我等绝其西,不六旬,天下可定,斯闭口捕舌也。’” |
cháng shé fù长舌妇 | 好进谗言的妇人。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4卷:“文钱小隙造奇冤:‘都是你这小天杀的,不学好,引这长舌妇开口。” |
gāo chún fàn shé膏唇贩舌 | 犹言膏唇拭舌。贩舌,谓卖弄口舌。 | 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其外膏唇贩舌,分路扬镳,无罪无辜,如兄如弟。” |
zā zuǐ zā shé咂嘴咂舌 | 见“咂嘴弄舌”。 |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二:“菜上来了,老头儿咂嘴咂舌地夸奖这菜的滋味。” |
dù kǒu mù shé杜口木舌 | 杜口:闭口不言;木舌:结舌。闭着嘴说不出话来。比喻缄口不言,形容不敢说话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
mǎn shé shēng huā满舌生花 | 比喻能说会道。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2回:“锦囊形容水夫人,能令玉麟发想,变男为女作妾,以听其言语,真词令妙品,满舌生花者。” |
jiāo chún bì shé焦唇敝舌 | 谓费尽口舌。 | 明·吕坤《呻吟语》第二卷:“不然,终日三五聚谈,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
gǎi kǒu tà shé改口沓舌 | 重新转动舌头,改变原来的说法。 | 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尉数之曰:‘若复敢姗笑刘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对曰:‘民宁再受笞数十,终不能改口沓舌,妄谀刘侍御也!’” |
diào zuǐ nòng shé掉嘴弄舌 | 掉:摇动;弄:耍弄,播弄。指吵架。 |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六卷:“况且他是卖席子,你是做豆腐,各人做自家生理,何苦掉嘴弄舌,以至相争。” |
bái fèi kǒu shé白费口舌 | 谈话一无所获。 | |
chǐ bì shé cún齿敝舌存 | 牙齿都掉了,舌头还留存。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敝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 |
chī xiāo nòng shé鸱鸮弄舌 | 鸱鸮:猫头鹰一类的鸟,比喻小人。鸱鸮卖弄口舌。比喻小人拨弄是非,得以逞强。 | 元 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枉了你扬威耀武,尽忠竭节,定国安邦,偏容他鸱鸮弄舌,乌鸦展翅,强配鸾凰。 |
jǐ zhǐ jiáo shé戟指嚼舌 | 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头。形容愤怒之极 | 鲁迅《华盖集 “碰壁”之余》:“或则戟指嚼舌,喷血而亡。” |
chún jiān shé lì唇尖舌利 | 言词尖利。 | |
pín zuǐ è shé贫嘴饿舌 | | |
zhǐ bǐ hóu shé纸笔喉舌 | 指社会舆论。 | 鲁迅《<热风>题记》:“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又何待于纸笔喉舌的批评。” |
sì bù jí shé驷不及舌 | 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
mó kǒu gāo shé摩口膏舌 | 磨练口舌。形容讲话很厉害,善于挑拨诬陷。 | 汉·王充《论衡·自纪》:“羊胜之徒,摩口膏舌;邹阳自明,入狱复出。” |
lǎo pó shé tóu老婆舌头 | 比喻善于花言巧语、搬弄是非。 | 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那厮是能言巧辩之士,口里含着一堆的老婆舌头。” |
tú fèi chún shé徒费唇舌 | 徒:白白地。指白讲了一大套话,结果仍然无济于事。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费唇舌,你这乡谈暂且留著,等小弟日后学会再说罢。” |
jiáo shé tóu嚼舌头 | 比喻说是非或者说废话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回:“你这嚼舌头老淫妇!挣将钱来焦尾巴!” |
chún qiāng shé jiàn唇枪舌剑 |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 元 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
kǒu qīng shé bó口轻舌薄 | 形容说话刻薄尖酸。 | 《天雨花》第25回:“小小年纪无厚道,口轻舌薄诮谁人?” |
tāo kǒu chán shé饕口馋舌 | 比喻贪吃的人。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33回:“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饕口馋舌,雄纠纠排山倒海而来。” |
cái xīn lòu shé裁心镂舌 | 形容用尽心思,费尽口舌。 | 唐 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如使恢宏博大之士,裁心镂舌,比辞而道,安可见乎?” |
tú fèi chún shé徒废唇舌 | 徒:徒然,白白地。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 |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妙用岂是人人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废唇舌,不如省些精神罢。” |
bān kǒu nòng shé搬口弄舌 | 挑拨是非。同“搬唇递舌”。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四回:“必然嫂嫂见我做了这些衣裳,一定背后有说话;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 |
bì kǒu jié shé闭口结舌 | 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 | 《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
dòu chún hé shé斗唇合舌 | 犹言耍嘴皮子,卖弄口才。 |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韩三十五老大汉向同年觅得一副使,而更学斗唇合舌。” |
jié shé dù kǒu结舌杜口 |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子,动弹不得。杜:堵塞。保持缄默,闭口不言。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 | 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 |
chēng mù jié shé瞠目结舌 | 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
pín zuǐ è shé贫嘴恶舌 | 同“贫嘴贱舌”。 | 老舍《骆驼祥子》:“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
yáo zuǐ diào shé摇嘴掉舌 | 犹摇唇鼓舌。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得莺莺后便退干戈,不得后目前生祸。不共你摇嘴掉舌,不共你斗争斗合。” |
tiáo shé nòng chún调舌弄唇 | 犹言调唇弄舌。 | 明·徐元《八义记·孤儿出宫》:“须不会调舌弄唇。对天修合方真药圣,揭榜入宫庭。” |
wǎng kǒu kuáng shé枉口诳舌 | 见“枉口拔舌”。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7回:“那张氏穿针儿枉口诳舌,陷害无辜。” |
tóng chún tiě shé铜唇铁舌 | 比喻雄辩的口才。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3回:“不得贤弟自来力救,便有铜唇铁舌,也和他分辩不得。” |
nán mán jué shé南蛮鴃舌 | 鴃:即伯劳。原为孟子讥讽楚人许行说话如鸟语。后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人。 | 《孟子 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
jìn kǒu juàn shé噤口卷舌 | 谓缄默不言。 | 宋·苏洵《谏论下》:“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
bǎi shé zhī shēng百舌之声 | 比喻唠叨、多嘴。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也。” |
zuǐ jiān shé kuài嘴尖舌快 | 比喻话多而轻率。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5回:“不期成茂妻子,一则不知就里,二则嘴尖舌快,竟把‘都大叔进学迎过,不到我家’的话一一说完。” |
gǔ shé yáo chún鼓舌摇唇 | 同“鼓唇摇舌”。 | 元·高文秀《谇范叔》第二折:“几时行通利方,凭着咱鼓舌摇唇,立取他封侯拜将。” |
zuǐ duō shé cháng嘴多舌长 | 好闲谈,好传播流言蜚语。 | |
chēng mù jiǎo shé瞠目挢舌 | 瞠:瞪着眼睛;挢:翘起。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 曾朴《答胡适之书》:“我有时谈到外国诗,大家无不瞠目挢舌,认为诗是中国的专有品。” |
shé qiáo bù xià舌桥不下 | 形容惊讶的神态。 | |
tiáo chún nòng shé调唇弄舌 | 见“调唇弄舌”。 |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况在私衙中,料中外人来往,恣意调唇弄舌。” |
zhà shé bù xià咋舌不下 | 咋舌:咬舌或忍住不言。形容不敢说话或说不出话来,极度悔恨或畏缩。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腲咋舌,叉手从族乎?” |
tián yán róu shé恬言柔舌 | 犹言甜言蜜语。 | 唐·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故有知之者,有怒之者,怒不附己者,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怒守直道而违己者。” |
kǒu gān shé zào口干舌燥 |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 三国 魏 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
diào shé gǔ chún掉舌鼓唇 | 炫耀口才,夸夸其谈。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9回:“妆女的呈娇献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
bān chún dì shé搬唇递舌 | 挑拔是非。 | 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三折:“你撒了手,不似你这个两头白面,搬唇递舌的歹弟子孩儿。” |
fù shé jiāo chún缚舌交唇 | 缚:用绳缠束。闭着嘴,不敢说话 | 唐·孙樵《逐痁鬼文》:“复有司马安者,攘义盗仁,缚舌交唇,柔声婉颜,狐媚当权。” |
gào chún qí shé膏唇歧舌 | 歧舌:卖弄口才,说话反复无常。极力用语言打动人。 | 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歧舌,以诳知己。” |
zā zuǐ nòng shé咂嘴弄舌 | 形容贪馋的样子。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又被两个狗争着,咂嘴弄舌的来抢那地下的粉汤吃。” |
zuǐ qīng shé bái嘴清舌白 | 谓话说得明确清楚。 | 茅盾《子夜》八:“连这毛丫头也来放肆了……想烫坏我么?料想她也不敢,还不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么?你给我一句嘴清舌白的回话。” |
chì shé shāo chéng赤舌烧城 | 赤:火红色。赤舌如火,足以烧城。比喻毁谤或挑拔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 | 汉 扬雄《太玄 干》:“赤舌烧城,吐水于瓶。” |
zú jiǎn shé bì足趼舌敝 | 谓费了许多力气和口舌。 | 清·叶廷琯《吹网录·宁古塔纪略》:“至汉槎赐环之事,桭臣言同社诸公,如宋右之相国……固不忘故旧,而其中足趼舌敝,以成兹举者,则大冯三兄之力居多。” |
chǐ luò shé dùn齿落舌钝 | 年老掉齿,说话不清楚。 | 《红楼梦》第二回:“那老僧既聋且昏,又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
chì kǒu dú shé赤口毒舌 | 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 唐 卢仝《月蚀》诗:“月蚀鸟宫十三度,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舌头上吃却月,不啄杀。” |
yīng wǔ xué shé鹦鹉学舌 | 像鹦鹉一样学人说话。常比喻跟着人家的话说;或指搬嘴学舌。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
qīng kǒu bó shé轻口薄舌 | 见“轻嘴薄舌”。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这酸子轻口薄舌,专会做词。” |
shé bì ěr lóng舌敝耳聋 |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 《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
wǎng kǒu bá shé枉口拔舌 | 比喻信口胡说。多指造谣生事,恶意中伤。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5回:“是那个嚼舌根的?没空生有,枉口拔舌,调唆你来欺负老娘!” |
wàng kǒu bā shé妄口巴舌 | 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必定还要妄口巴舌血淋淋的起这样恶誓么?” |
è xīn lí shé鹗心鹂舌 | 鹗:鱼鹰;鹂:黄莺。比喻嘴甜心狠,阴险狡诈。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72回:“这绍闻当不住鹗心鹂舌的话。” |
qián kǒu tūn shé钳口吞舌 | 犹言闭口不言。 |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若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 |
jiān shé bì kǒu缄舌闭口 | 缄舌: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 元·亢文苑《一枝花·为玉叶儿作》:“看别人眼铺眉,笑自己的缄舌闭口。” |
fān chún nòng shé翻唇弄舌 | 翻:反转;弄:戏耍。传闲话,弄是非。指用花言巧语搬弄是非。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6回:“第一要才学,第二就要人品了,又要好相处,没些说是说非,翻唇弄舌,这就好了。” |
měi nǚ pò shé美女破舌 | 破:毁坏。美女用美貌迷惑君主,使谏臣的话不被君主听信。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惮舟之侨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女破舌。’乃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舟之侨谏而不听,遂去。” |
jiān é jiàn shé坚额健舌 | 厚颜利口。 |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世俗饰伪诈行,为民巫祝,以取厘谢,坚额健舌,或以成业致富。” |
bèn zuǐ bèn shé笨嘴笨舌 | 笨:不灵巧。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冯永祥平时以能说会道出名于工商界的,现在却变得好像是一个笨嘴笨舌的人了。” |
zuǐ jiān shé tóu kuài嘴尖舌头快 | 比喻话多而轻率。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3回:“单管嘴尖舌头快的,不管你事也来插一脚。” |
diào sān cùn shé掉三寸舌 | 掉:摆动,摇。玩弄口舌。多指进行游说。 | 《史记 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 |
pín zuǐ huá shé贫嘴滑舌 | 同“贫嘴贱舌”。 | 刘绍棠《蒲柳人家》:“打明天清早起,不许你再跟大姑娘小媳妇儿贫嘴滑舌。” |
shì fēi kǒu shé是非口舌 | 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是为田地上坏了手足亲情,到不如穷汉赤光光没得承受,反为干净,省了许多是非口舌。” |
tiáo zuǐ xué shé调嘴学舌 |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
fèi shé láo chún费舌劳唇 | 费:耗损;劳:劳苦。比喻说了许多的话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那过善本来病势已有七八分了,却又勉强料理这事,喉长气短,费舌劳唇,劳碌这半日,到晚上愈加沉重。” |
cháng shé zhī fù长舌之妇 | 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 《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唯厉之阶。” |
bì kǒu cáng shé闭口藏舌 | 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 五代 冯道《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
shǐ zuǐ shǐ shé使嘴使舌 | 搬弄口舌。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3回:“相于廷专好使嘴使舌的说我,不知几时着了我手,也是这般一顿,方才解我积恨。” |
shé jiàn chún qiāng舌剑唇枪 | 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 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一折:“平日之间,别无甚么买卖,全凭着舌剑唇枪,说嘴儿哄人的钱使。” |
mù dèng shé qiáng目瞪舌强 | 同“目瞪口呆”。 | 宋·陈亮《众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辈之中夺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强,不知所以为策。” |
gāo chún qí shé膏唇岐舌 | 犹言膏唇拭舌。岐舌,谓舌头上耍花招,说话反复无常。 | 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岐舌,以诳知己。” |
qīng zuǐ bó shé轻嘴薄舌 | 形容说话轻佻刻薄。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闲时常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
yǒu zuǐ méi shé有嘴没舌 | 形容不善言辞。 | |
zhuō zuǐ bèn shé拙嘴笨舌 | 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拙:笨;不灵。 | 清 随缘下士《林兰香》:“我亦并非处处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钝,不敢轻易开口。” |
zhé chōng kǒu shé zhī jiān折冲口舌之间 | 折冲:引申为进行外交谈判;口舌:争吵。在辩论、争吵中进行外交谈判。 | 宋·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引》:“折冲于口舌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