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丁宁周至丁宁周至的故事

丁宁周至的成语故事


拼音dīng níng zhōu zhì

基本解释丁宁:再三嘱咐;周至:周到,细致。反复周详地再三嘱咐。形容办事周到。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者或怪亮文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


暂未找到成语丁宁周至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丁宁周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宾至如归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实至名归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迩安远至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水至清则无鱼西汉 戴圣《大戴礼记 子张问入官》:“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西汉 刘向《战国策 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宁为鸡口,毋为牛后,与使他人啖我而饱也,宁自啖而不足。”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鸿鹄将至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听罢,扯定两个公人说道:“却是苦也!正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庖丁解牛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止于至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时至运来南朝 宋 颜延之《大筮箴》:“时至运来,当在三五。”
国无宁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宋大国也,起倾国兵,盛气而来……吾国无宁日矣。”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
不宁唯是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
虑周藻密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三册)第二节:“元诗矫宋流弊,而失于多学晚唐,……然其佳者则婉转惆怅,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秀丽,虑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韵远而不失之径直”。
无微不至宋 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白丁俗客明 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一折:“往来无白丁俗客,谈笑有上士高宾。”
如获至宝宋 李光《与胡邦衡书》:“忽蜀僧行密至,袖出‘寂照庵’三字,如获至宝。”
纷至沓来宋 楼钥《<洪文安公小隐集>序》:“禅位之诏,登极之赦,尊号改元等文,皆出公手,纷至沓来,从容应之,动合体制。”
瘦骨零丁《中国民间故事选·老爷和奴才》:“牧人看见奶牛瘦骨零丁的样子,很生气。”
群贤毕至晋·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接踵而至《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下》:“是日唐主大军接踵而至。”
关怀备至刘白羽《海天集 伟大创业者》:“总理对人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
众所周知宋 朱熹《朱子语类》:“虽十目视十手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谨独。”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戒奢宁俭《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
宁为鸡口,勿为牛后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二回:“生员虽贫士也,语云,‘宁为鸡口,勿为牛后。’岂有圣门弟子,贪纨袴之膏粱,而乱朝廷之名教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