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离情别绪离情别绪的故事

离情别绪的成语故事


拼音lí qíng bié xù

基本解释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出处宋 柳永《昼夜乐》:“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暂未找到成语离情别绪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离情别绪)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妻离子散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别财异居《宋史 太祖纪二》:“癸亥,诏: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
离心离德《尚书 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语重情深严复《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奉答》:“忽蒙佳什誉过庭,语重情深谁敢荷?”
离题万里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骨肉分离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0卷:“谁知死后缠绵,恩变成仇,害得我骨肉分离,死无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
儿女情多唐 卢照邻《五悲文 悲穷通》:“项羽帐中之饮,荆卿易水之歌,何壮夫之懦节,伊儿女之情多。”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流离琐尾《诗经 邶风 旌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离世遁上《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手下留情《庚子风云》:“在这几个当口,赵三多明明可以乘虚而入,将王成德击倒,他却一再手下留情,都把王成德让过了。”
径情直遂《歇冠子 著希》:“夫义,节欲而治,礼,反情而辨者也。故君子径情而行也。”
离经辨志《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颠沛流离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第九卷:“而哀予颠沛流离万里,保有之难也,而共振显之。”
首身分离《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
骨肉离散《诗经 唐风 杕杜序》:“《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
遁世离俗《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寸步不离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
故步不离清·张履祥《与陈乾初书》:“学者凡事执一时之偶见,信一己之偏私,沾沾自得,吝不肯舍者,率因无所进步,是以故步不离耳。”
流离转徙清 戴名世《周烈妇传》:“与其妇翁皆贱业,两人流离转徙者久之。”
流离颠沛宋 洪迈《容斋续笔 杜老不忘君》:“前辈谓杜少陵当流离颠沛之际,一饭未尝忘君。”
多情善感唐·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
反面无情明 邵璨《香囊记》:“他也是一个君主,恐怕反面无情,那时节悔之晚矣!”
语短情长袁鹰《悲欢·深深的怀念》:“‘人民,真是太伟大了!’这句语短情长的衷心赞叹,我想,是足以代表所有长征战士的心意的。”
离弦走板浩然《艳阳天》第12章:“您哪,也当过解放军呀,花一点,也不能算是离弦走板。”
风俗人情唐 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吴强《红日》第15章:“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气,吃一点!”
分门别类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志录集》:“《夷坚卷》原四百二十卷,今行者五十一卷。益病其烦芜芟之,分门别类,非全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