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别抱琵琶别抱琵琶的故事

别抱琵琶的成语故事


拼音bié bào pí pá

基本解释别:另外。指移情他人或改嫁

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四》:“故人情重,实不忍别抱琵琶。”


暂未找到成语别抱琵琶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别抱琵琶)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别财异居《宋史 太祖纪二》:“癸亥,诏: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抱头鼠窜宋 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夫陆贾,天下之辩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仅以身免。”
抱恨黄泉唐·李贤等引注《邕别传》:“臣所在孤危,悬命锋镝,湮灭土灰,呼吸无期。诚恐所怀随躯腐朽,抱恨黄泉。”
分门别类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志录集》:“《夷坚卷》原四百二十卷,今行者五十一卷。益病其烦芜芟之,分门别类,非全帙也。”
别有用心宋 朱熹《与刘子澄书》:“方别寻得一头绪,似差简约端的,始终文字言语之处,真别有用心处。”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冯玉祥《我的生活》第11章:“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一旦听说要考试了,三位大臣立时着了慌。”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千差万别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文遂导师》:“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
天差地别
抱残守缺东汉 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别无选择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对那些企图投敌的巴彦,只能采取无情斗争的对策!”
怨离惜别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两下里怨离惜别,分外恩情,一言难尽。”
别具一格清 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一格。”
临时抱佛脚唐 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离鸾别凤唐 李贺《湘妃》诗:“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天壤之别晋 葛洪《抱朴子 内篇 论仙》:“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乘矣。”
爱别离苦《瑜伽师地论》第61卷:“何云何爱别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
离情别绪宋 柳永《昼夜乐》:“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别开生面唐 杜甫《丹青引》:“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赵次公注:“凌烟画像颜色已暗,而曹将军重为之画,故云开生面。”
生离死别《陈书 徐陵传》:“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孀室婴儿,何可言念。”
分别门户清·戴名世《<齐讴集>自序》:“其于古人之诗,多能议论长短,分别门户。”
别出心裁明 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彩于回中。”
尾生抱柱《庄子 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不辞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明月入抱清·缪荃孙《<宋元词四十家>序》:“吾友王子佑遐,明月入抱,蕙风在襟。”
摘瓜抱蔓语本唐·李贤《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
别无出路李晓明《平原枪声》:“王秃子觉得别无出路,这样又能赚钱,就一口答应下来。”